中以基因 + 国企稳基: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深耕硬科技投资

2025-10-18

当国内某芯片企业苦于缺乏先进封装技术,当以色列某医疗科技公司想进入中国市场却遇落地难题,一家兼具 “以色列创新基因” 与 “中国国企底色” 的投资机构,正悄然打通这种跨境技术与资本的壁垒 —— 它就是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

这家起源于以色列、扎根中国多年的投资管理机构,既手握全球顶尖的创新技术资源,又背靠珠海国资背景的华发集团,在硬科技投资赛道上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过往期间,它管理超 30 支基金、规模超 100 亿,投资培育出晶方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更连续承办五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成为连接中以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独特力量。在跨境投资 “水土不服” 频发、硬科技赛道竞争加剧的当下,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的 “中以协同” 模式,恰好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解题思路。


独特基因:一半以色列创新,一半中国国企稳健

跨境投资的核心痛点,往往在于 “海外技术难落地、国内需求难匹配”。而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的底气,正来自其不可复制的 “双重基因”。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以色列投资基金,它从源头就绑定了全球顶尖的创新生态。以色列作为 “创新国度”,在芯片、医疗健康、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常年领跑,而英飞尼迪凭借多年深耕,早已搭建起覆盖当地顶尖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的资源网络 —— 从邀请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2011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Dan Shechtman 担任顾问,到将 Newsight 等以色列视觉芯片企业引入中国,其对海外技术的挖掘能力,是纯本土机构难以企及的。

更关键的是,它还拥有中国市场最需要的 “国企稳健底色”。其母公司单一最大股东是华发集团 —— 珠海市国资委市属企业,这种背景不仅让它在基金管理、项目投资中更注重合规与长期价值,更能高效链接政府资源:过往期间,其管理的 95% 基金都有政府引导基金参与,从国家级的中以基金,到深圳力合基金、吉林基金、成都基金等地方资金,形成了 “国家 + 地方” 的资金矩阵。这种 “国际创新 + 本土资源” 的组合,让它既能精准捕捉海外技术红利,又能快速推动项目在中国落地。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其对中以创新合作的推动。连续五届 “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 的承办经历,让它成为两国技术与资本对接的 “官方桥梁”—— 上至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签约,下至企业间的技术并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正如其创始人 Amir Gal Or 所言:“我们不是简单的‘搬运’技术,而是要让以色列的创新在中国土壤里真正生根结果。”


顶尖团队:诺贝尔奖顾问 + 资深老兵的 “双保险”

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落在 “人” 身上。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的团队配置,堪称跨境硬科技投资的 “顶配”。

顾问团的阵容首先就足够亮眼:除了 Dan Shechtman,还有 2005 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希伯来耶路撒冷大学教授 Robert Aumann 坐镇。这两位诺奖得主不仅为投资决策提供顶级专业支持,更能链接以色列乃至全球的顶尖研发资源 —— 比如帮助已投企业对接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实验室,解决核心技术瓶颈。这种 “学术权威 + 产业投资” 的结合,让其在硬科技项目筛选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管理团队则兼具 “国际视野” 与 “本土深耕” 的双重特质。近 30 位核心成员中,70% 拥有 8 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63% 是硕士及以上学历,45% 有海外留学背景,更关键的是,部分管理团队成员已合作 5-15 年,配合默契度极高、、、。

两位核心领军者的履历更是印证了团队的专业性。创始人 Amir Gal Or 深耕中以合作近 20 年,不仅主导了 10 多个项目上市,还因对两国关系的杰出贡献,成为少数同时获得 “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与 “耶路撒冷奖”(以色列最高奖项之一)的投资人。而木槿资本创始人蔡耀庭则是本土资本市场的 “老兵”,25 年以上的投行与创投经验,让他曾主导 100 余个上市、投融资及并购项目,对中国企业的资本运作逻辑了如指掌。

“Amir 懂技术源头,蔡总懂本土落地,这样的组合在跨境投资里太少见了。” 一位合作过的产业资本负责人如此评价。这种 “国际技术判断 + 本土资本运作” 的互补,恰好解决了跨境投资中 “懂技术不懂市场,懂市场不懂技术” 的普遍困境。


投资实践:硬科技赛道的 “精准狙击” 与 “长期陪伴”

在硬科技投资赛道上,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的策略很明确:不追风口,只挖 “有核心技术壁垒的潜力股”。其投资布局聚焦四大领域 —— 高端制造、医疗健康、互联网与新兴科技、新能源与新材料,尤其在 5G / 智能芯片等前沿方向上,早已形成自己的 “投资方法论”。

“以研促投” 是其核心逻辑。不同于单纯看财务数据的投资机构,它会先组建专业研究团队,预判产业技术趋势,再提前布局相关赛道。比如在芯片封装领域,它早年就判断 “先进封装技术将成国产替代关键”,随后投资的晶方科技,不仅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家由外国基金作为创始人的上市公司,更成长为全球芯片封装测试领域的领军企业。这种 “研究先行” 的策略,让它在硬科技赛道上多次精准 “狙击”。

过往期间,其投资案例早已覆盖硬科技的多个细分赛道: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凯莱英(创新药 CDMO 龙头)、永胜医疗(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高端制造领域,布局华体照明(智慧照明)、联诚精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领域,引入以色列 Glori Energy 的油气田环保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其 “技术转化” 能力 —— 比如推动以色列医疗企业 IOPtima 被康弘药业并购,让海外先进的眼科治疗技术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既实现了投资退出,又助力了国内医疗产业升级。

在退出端,它的表现同样稳健。过往期间,近 3 年实现退出项目 32 个,其中 5 个通过 IPO 退出,3 个完成并购退出,其余通过转让或回购实现价值兑现;目前持有项目中,已有 3 个申报 IPO,7 个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递交申报资料。这种 “投得准、退得出” 的能力,在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产业价值:不止于投资,更是 “技术转化的摆渡人”

对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而言,投资的终点不是 “退出获利”,而是 “赋能产业升级”。它的独特价值,在于搭建了 “以色列技术→中国资本→本土产业” 的闭环。

在技术转化层面,它更像一个 “精准匹配者”。比如国内某新能源企业想突破电池能量密度瓶颈,它就对接以色列某研发团队的新型电极材料技术,不仅提供投资,还全程协助技术落地、专利转化;某医疗设备厂商缺高端影像算法,它则引入以色列 Newsight 的视觉芯片技术,帮助企业产品性能提升 30% 以上。这种 “技术 + 资本” 的双重赋能,让很多本土企业实现了 “从跟跑到领跑” 的跨越。

在区域产业赋能上,它则依托与政府引导基金的深度合作,成为地方硬科技产业的 “催化剂”。在成都,它通过合作基金布局新能源与新材料项目,带动当地形成相关产业集群;在扬州,它聚焦高端制造领域,帮助当地引入多家以色列技术背景的企业,创造近千个就业岗位、。这种 “基金落地 + 项目导入 + 产业集聚” 的模式,让它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 “优选伙伴”。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正在改变跨境硬科技投资的 “游戏规则”。过去,海外技术进入中国常面临 “水土不服”—— 要么不符合国内市场需求,要么落地成本过高;而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通过 “提前筛选技术、定制化落地方案、链接本土资源” 的全流程服务,让这种 “不服” 变成了 “适配”。正如某被投企业负责人所说:“他们不只是给钱,更给了我们打开全球市场的钥匙。”


跨境硬科技投资的 “长期主义者”

在浮躁的投资圈,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的节奏显得有些 “慢”—— 不追短期风口,不赚快钱,而是深耕中以创新合作十余年,专注硬科技赛道。但恰恰是这种 “慢”,让它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站稳了脚跟。

它的成功逻辑其实很清晰:以 “中以基因” 打破跨境壁垒,以 “顶尖团队” 把控投资质量,以 “产业思维” 实现价值闭环。在全球创新协同日益紧密、中国硬科技产业亟需突破 “卡脖子” 技术的当下,这样的机构或许正是推动产业升级的 “关键力量”。

未来,随着中以创新合作的深化,以及硬科技赛道的持续扩容,英飞尼迪 - 木槿资本的 “跨境摆渡人” 角色还将更加重要。而它的模式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启示:跨境投资的核心,从来不是 “资本的跨境流动”,而是 “创新价值的跨境传递”。

从平泉香菇到五常大米:中国农影联盟如何让县域农品从 “好货” 变 “名品”?
中广联播:中广协背书,500 万广告点位覆盖300城,助品牌投放
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聚院士资源,打造医药安全转化高地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