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泉香菇到五常大米:中国农影联盟如何让县域农品从 “好货” 变 “名品”?

2025-10-17

在内蒙古兴和县的田间地头,老农们曾捧着颗粒饱满的燕麦发愁 —— 自家种的杂粮品质过硬,却因没包装、没名气,只能在本地集市低价售卖;河北平泉的菇农们也有相似困扰,当地香菇年产量超 30 万吨,却长期被当作 “generic 蘑菇”,论斤卖给中间商,赚不到品牌溢价。

这是中国县域农产品的普遍困境:70% 的特色农品陷入 “有品质无品牌、有产能无渠道” 的泥潭,地方政府想落实 “品牌强农” 政策,却缺专业团队、缺国家级资源、缺市场对接能力。而中国农影・乡村振兴区域公用品牌创新联盟(下称 “中国农影联盟”)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作为由农业农村部直属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下称 “中国农影”)发起的 “国家队” 平台,它凭借 “央视级传播 + 全链条服务 + 政产学研企资源整合” 的组合拳,已服务 120 个典型案例、培育 15 个优秀案例,联动全国 29 省区市 124 个市县,让平泉香菇覆盖 8000 万人群,帮五常大米打开高端市场,更让兴和县的杂粮通过 IP 升级走进城市家庭,成为乡村振兴中 “品牌赋能” 的关键力量。


国家级背书:不止是 “央视背景”,更是资源整合枢纽

中国农影联盟的底气,首先源于其 “根正苗红” 的母体 —— 中国农影。这家创建于 1949 年的机构,是农业农村部直属正局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自 1995 年起就承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CCTV-7、CCTV-17 农业农村频道的节目制作任务,形成了 “常态节目 + 特别节目 + 大型活动” 的立体传播矩阵。

这种 “三农” 领域的权威资质,让它自带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内容创作能力,曾拍摄《中国人的饭碗》《中国乡村变迁记》等重磅纪录片,近百部影视片斩获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鸡百花奖等殊荣,能为农产品赋予 “有温度的故事包装”;二是公信力背书,央视主持人张腾岳、李七月等走进田间地头的直播,《中国三农报道》的专题新闻,都能让县域农品快速建立消费者信任。

但中国农影联盟的价值不止于 “媒体传播”,更在于它是 “政产学研企” 资源的整合枢纽。其创始成员涵盖地方政府、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和第三方平台 —— 地方政府熟悉政策落地细节,高校院所能提供品牌理论支撑,行业协会链接产业上下游,而京东、抖音、拼多多等民企,中粮、中国农发集团等央企,则构成了 “生产 - 采购 - 销售” 的全产业链支撑。

“我们不是单一的品牌咨询公司,而是帮地方政府‘搭台子’的角色。” 联盟内部人士曾如此描述定位。比如某县域想推特色水果,联盟能同时调动三股力量:央视团队拍摄产品纪录片,农业高校做种植标准指导,京东生鲜开通专属销售通道 —— 这种 “多维度协同”,正是普通商业机构难以复制的优势。


全链条赋能:从 “颜值升级” 到 “产销落地” 的闭环解法

县域农品做品牌,最怕 “碎片化运营”—— 要么只做个好看的包装,要么只搞一场直播,却没形成从定位到销售的闭环。而中国农影联盟的核心能力,正是提供 “从 0 到 1 再到 N” 的全链条服务。

第一步是 “精准定位 + 颜值升级”,帮农品找到 “差异化标签”。在内蒙古兴和县,联盟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当地 “离北京近、杂粮种植历史久” 的核心优势,于是将品牌定位聚焦 “京北杂粮仓”,设计出融合草原元素的城市 IP、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标识,还为燕麦、杂粮重新设计包装 —— 原本简陋的编织袋,变成了印有 “星河下的兴和” Slogan 的礼盒装,一下子契合了城市消费者对 “健康 + 地域特色” 的需求。

河北平泉的香菇赋能则更侧重 “文化挖潜”。联盟团队结合平泉 “中国食用菌之乡” 的底蕴,为其策划 “中国食用菌品牌集群成立大会暨平泉香菇区域公用品牌高峰论坛”,邀请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等官员出席,同时挖掘菇农 “30 年种菇史”“有机种植标准” 等 “超级事例”,通过检测报告、荣誉认证等内容,强化 “平泉香菇 = 优质安全” 的认知。

第二步是 “央视级传播破圈”,让农品走进大众视野。不同于普通的广告投放,联盟的传播更注重 “内容化、场景化”:央视团队会为农品拍摄 1 分钟专题片,在 CCTV-17 循环播出;主持人会走进种植基地直播,带观众看香菇采摘、大米加工的全过程;新华网、光明网等 200 余家主流媒体同步转载,形成 “央媒 + 地方媒体 + 新媒体” 的传播矩阵。

平泉香菇就靠这套组合拳实现 “出圈”—— 高峰论坛举办后,相关新闻被 “学习强国” 推上首页,阅读量超 48 万,200 余家媒体转载覆盖 8000 万人群,原本只在华北流通的香菇,一下子接到了来自上海、广东的采购订单。

最关键的第三步,是 “产销对接落地”,让品牌流量转化为实际销量。联盟不会只停留在 “做传播”,而是直接对接销售渠道:京东开设 “区域公用品牌专区”,拼多多上线 “农地云拼” 专场,中粮等央企将农品纳入采购清单,甚至帮地方对接 “政采”“商超” 等 B 端渠道。

山东平度曾通过联盟举办 “中国食品农产品产销与电商大会”,224 家企业参会,现场达成 300 万元订单,更有陕西富县果业局与永辉生鲜、广西百色与杭州企业等跨省合作,直接拉动地方消费 180 多万元。这种 “传播 + 渠道” 的双驱动,彻底解决了县域农品 “叫好不叫座” 的难题。


从 “单品出圈” 到 “区域经济升级”

在中国农影联盟的案例库中,不同区域、不同品类的农品,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赋能路径,而这些案例的共性,是 “品牌赋能” 最终带动了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

平泉香菇:从 “按斤卖” 到 “按盒卖”此前,平泉香菇多以散装形式卖给中间商,每斤利润不足 2 元。联盟介入后,不仅帮其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还推动建立 “有机种植标准”,申请 GLOBALGAP 认证,让香菇从 “普通农产品” 升级为 “高端食材”。高峰论坛后,平泉香菇入驻京东健康旗舰店,包装成 “礼盒装”“家庭装”,单价提升 30%,当地菇农人均年收入增加 1.2 万元,更吸引了 3 家深加工企业落户,形成 “种植 - 加工 - 销售” 的产业链。

五常大米:从 “有名气” 到 “有溢价”五常大米本身有知名度,但长期面临 “以次充好” 的市场乱象。联盟通过举办 “五常大米节”,邀请京东等平台参与,一方面用央视镜头记录 “从稻田到餐桌” 的溯源过程,强化 “正宗五常米” 的信任;另一方面推动五常市与企业签约 10 个项目,涵盖大米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让单一的大米种植,延伸出 “稻田观光”“米文化体验” 等新业态。如今,五常大米的品牌价值显著提升,正宗五常米在京东的售价较普通大米高 50%,仍供不应求。

兴和县杂粮:从 “本地卖” 到 “全国发”兴和县的杂粮曾只在周边省市流通,联盟为其设计的 “京北杂粮仓” IP 落地后,不仅包装升级,还通过央视直播、抖音短视频等触达年轻消费者。在 “京东厂直优品计划” 的支持下,兴和县杂粮开设专属旗舰店,首月销量就突破 1 万单,更进入北京多家社区便利店。随着销量增长,当地成立杂粮种植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带动 200 余户农民加入,户均年增收 8000 元,曾经的 “荒沙村”,如今成了 “杂粮特色村”。

这些案例背后,是中国农影联盟对 “品牌强农” 的深层理解:品牌不只是一个 LOGO,而是能带动 “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的抓手。正如里炮村的转型 —— 从 “荒沙和石头” 到 “50 万公斤红苹果”,从 “零散种植” 到 “红苹果度假村”,品牌赋能最终让整个区域的产业生态发生了改变。


乡村振兴需要 “长期主义” 的品牌赋能

当乡村振兴进入 “高质量发展” 阶段,“品牌强农” 不再是简单的 “打广告、做包装”,而是需要一套 “国家级资源下沉、地方特色上升” 的生态体系。中国农影联盟的价值,正在于它搭建了这样的体系 —— 既用央视的公信力帮县域农品 “破圈”,又用全链条服务帮地方政府 “落地”,更用资源整合能力帮农民 “增收”。

不同于追求短期收益的商业机构,联盟更像 “乡村振兴的长期合伙人”:它会培训地方团队,让品牌运营能力留在当地;会推动建立产业标准,让农品品质持续稳定;会链接长效渠道,让 “出圈” 的农品能持续 “卖好”。这种 “授人以渔” 的逻辑,或许才是破解县域农品品牌痛点的关键。


【创投观察】:未来,随着联盟计划为更多地方政府赋能、培育更多区域公用品牌,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 “平泉香菇”“五常大米” 式的案例 —— 它们不仅是一个个成功的农产品品牌,更是乡村振兴从 “输血” 转向 “造血” 的生动注脚。而这,正是 “国家队” 平台在乡村振兴中应有的担当。


从南京到迪拜:苏美达技术以供应链 + 金融炼国企标杆
年宰百万头 !四川佳肴剑指肉牛产业航母
苏州协尔智能:液态镜头破局者,跻身头部供应链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