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外广告行业曾长期陷入 “两难” 困局:中小广告公司手握大量闲置点位却难寻客源,品牌想做全国性投放,却要对接数十家媒体、反复核对资质与数据,效率低下且风险难控。直到一场疫情,让行业看到了 “整合” 的可能性 —— 由中国广告协会(下称 “中广协”)主导的中广联播,从抗疫公益广告集结起步,如今已整合超 500 万个广告点位、超 1000 亿媒体价值,覆盖全国 300 余座城市,成为品牌解决 “全域投放难” 的核心选择。
中广联播的诞生,自带 “社会责任” 基因。疫情期间,全国上下同心战 “疫”,中广协会长张国华提出 “战‘疫’防控关键在宣传”,随即联合国家卫健委组织全国 400 余家广告企业,集结 120 万个总价值近 20 亿的广告点位,集中发布抗疫公益广告;同时联动 300 余位明星广告代言人、社会名人参与公益代言,用广告人的力量筑起防疫宣传堤坝。
这场大规模公益行动,不仅展现了广告行业的家国情怀,更暴露了行业 “资源分散、抗风险能力弱” 的核心痛点 —— 疫情冲击下,企业缩减广告预算,中小广告公司举步维艰,大量户外点位闲置。正是看到这一困境,中广协决定 “化危为机”:一边推出取消文化事业建设费、百企千岗就业帮扶等举措帮扶行业,一边推动资源整合,最终促成中广共赢广告联播联展有限公司(即 “中广联播”)成立,将 180 家参与公益的广告企业资源聚合,形成覆盖全国的广告联播网络。
这份 “官方出身” 让中广联播自带差异化优势:作为中广协旗下控股的一级广告企业,它依托中广协户外广告联盟的 31 个省直机构、200 余个市级分支机构,能快速协调全国资源,从根源上解决了普通广告平台 “资质不可靠、资源难统筹” 的问题。
衡量广告平台实力的核心,在于资源规模与场景覆盖能力 —— 这正是中广联播的 “硬底气”。截至目前,其整合的媒体资源已形成 “线上 + 线下 + 传统电视” 的全域矩阵,总点位超 500 万个,媒体总价值突破 1000 亿,覆盖全国 300 余座城市,且细分到 “商圈、社区、交通” 三大核心场景,精准匹配不同品牌的投放需求。
在商圈场景,中广联播手握 2600 余块户外大型 LED、8000 余块户外大牌,涵盖城市核心商圈、地标建筑,甚至能打造灯光秀等特色营销形式。这类资源天然适配汽车、奢侈品、高端家电等需要 “提升品牌调性” 的行业,例如某高端家居品牌通过全国万达 LED 投放,短期内实现商圈周边门店客流量增长 80%。
社区场景则是其另一大优势领域,整合了 100 万块以上的楼宇电视与海报资源,覆盖社区电梯、门禁、快递柜等高频接触点。对于快消品、家居服务等瞄准 “家庭用户” 的品牌,社区媒体能实现 “日常渗透”—— 消费者每天进出电梯、取快递时反复接触广告,潜移默化中强化品牌认知。
在交通出行场景,中广联播的资源更是堪称 “全面”:机场灯箱、高铁站大屏、高速公路单立柱、出租车顶灯、公交车体等,总点位超 300 万个。这类资源覆盖 “出行人群”,适合旅游、交通、连锁品牌推广,例如某连锁餐饮通过高铁站与高速公路广告组合,成功将品牌影响力从一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除此之外,其线上资源同样不可忽视:整合微信、微博、抖音、头条等平台超 20000 个注册号,联动 200 余家成员单位官微、超 10000 人的自媒体平台,能直接触达 800 万广告人,形成 “线下曝光 + 线上传播” 的闭环。
对品牌而言,选择广告平台不仅看资源规模,更看 “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中广联播的 8 大核心优势,恰好精准对应品牌投放的常见痛点。
首先是权威背书与监测—— 这是品牌最关心的 “信任问题”。作为中广协控股平台,它能规避 “资质风险”;同时拥有独有的第三方权威监测系统,实时提供客观数据,避免 “数据造假”,让品牌投放效果可追溯、可验证。
其次是资源整合与覆盖能力。品牌无需再对接多家媒体,通过中广联播即可实现 “一站式全国投放”,且能灵活选择 “全国、大区、单一场景” 的资源包,投放金额从 300 万到 1000 万不等,时间从 1 个月到 1 年可调,甚至支持 “现金 + 项目助推” 的合作模式,大幅降低中小品牌的投放门槛。
更关键的是专业赋能。中广联播不仅提供点位,还拥有庞大的品牌营销策划团队,能为品牌定制全案 —— 例如针对地方品牌,推出《地方品牌全国联播》栏目,助力区域品牌走向全国;针对公益属性需求,打造《扶贫计划助推品牌全国联播》,让品牌在传播中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空谈优势不如实战数据有说服力。中广联播成立以来,已服务中国联通、碧生源等多个行业标杆品牌,用实打实的效果验证了其平台价值。
在碧生源的 618 大促中,品牌面临 “快速提升全国曝光、带动销量转化” 的需求。中广联播为其定制了 “全域投放方案”:整合全国 200 座城市超 1000 块 LED 大屏,聚焦商圈、社区核心场景,同步联动线上自媒体传播,形成 “线下多场景覆盖 + 线上话题发酵” 的组合拳。最终效果远超预期 —— 碧生源 618 总销售额突破 1.1 亿元,较上一年 618 增长 263%,较上一年双 11 增长 79%,品牌搜索量环比提升 180%,完美实现 “曝光到销量” 的转化。
中国联通推广 5G 业务时,则选择了中广联播的 “高端场景资源”。通过投放全国万达 LED 大屏、高铁 LED 及机场灯箱,精准触达商务人群与高消费力用户,强化 5G 业务的 “科技、高端” 形象。投放期间,中国联通 5G 套餐咨询量环比提升 120%,万达商圈周边营业厅客流量增长 80%,成功推动 5G 品牌认知度下沉。
中广联播的落地能力,离不开背后一支 “广告业老兵” 组成的核心团队。总裁何芳是中国户外广告突出贡献人物,主导了平台早期的资源整合;常务副总裁王维平拥有 “中国户外广告四十年突出贡献人物” 称号,擅长媒体全案服务;销售中心总裁毛婧是法国里昂商学院 EMBA,兼具品牌营销策划与实战经验,能精准把握客户需求。
这支平均从业经验超 10 年的团队,覆盖 “资源整合、策划、监测、执行” 全环节,能快速响应品牌需求 —— 例如碧生源 618 项目中,团队仅用 1 周就完成 200 座城市的点位协调与投放方案落地,展现了 “大平台” 的灵活执行力。
中广联播的意义,早已超越 “一个广告平台” 的范畴 —— 它为中国广告业提供了 “分散资源如何协同共赢” 的新范式。从疫情期间的 “临时公益集结”,到成长为覆盖 500 万点位的 “全域联播平台”,它既帮中小广告公司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品牌提供了 “高效、可信、可测” 的投放选择,推动行业从 “分散内卷” 走向 “协同增长”。
对于品牌而言,在户外广告需求持续复苏的当下,中广联播这类 “官方背书 + 全域资源 + 专业服务” 的平台,正在成为 “全域传播” 的最优解;而对行业而言,中广联播的探索,或许将加速广告业的整合进程,让更多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最终实现 “广告赋能品牌、品牌带动行业” 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