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崛起玻纤复材隐形冠军:破解出口痛点,产品赋能新能源与基建

2025-08-21

从风电叶片到新能源汽车部件,从市政管道到化工储罐,一种 “轻而强” 的材料正悄然替代传统钢材、木材 —— 这就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爆发与基建升级的浪潮中,这家来自四川的企业凭借对玻纤领域的深耕,成长为国内第三大玻纤毡生产商,更通过海外布局破解行业出口难题,它就是成都至诚华天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至诚复材”)。

从新三板企业到行业领军者:至诚复材的成长路径
2010 年,至诚复材的前身在四川成都成立,最初便锚定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赛道;2016 年,公司完成股份改制并挂牌新三板,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后续更进入创新层,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如今,公司注册资本达 7490 万元,核心业务覆盖玻璃纤维毡、玻璃钢型材、玻璃钢管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车物流等知名企业的合格供应商。
支撑公司稳步发展的,是一支深耕行业的核心团队。实控人周宗文先生拥有二十余年玻纤及新材料行业经验,曾任职于四川威玻新材料集团等龙头企业,从资金运营到企业管理的全链条经历,为至诚复材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深厚积淀;总经理黄旭先生则是四川大学金属材料硕士,兼具工程师资质与跨行业管理经验,曾服务于内燃机、电子材料等领域,为产品技术迭代注入专业视角;负责海外业务的亚洲复合材料(泰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琦先生,更是拥有海外玻纤生产基地筹建与运营经验,曾主导埃及玻纤工厂建设,为公司海外布局提供关键支撑。
在团队带领下,至诚复材构建了 “上游原材料 - 中游玻纤制品 - 下游复合材料成品” 的一体化布局:通过控股子公司亚洲复材(泰国)、至诚长远聚焦中游玻纤毡生产,前者拥有 3 条生产线、年产能 1.5 万吨,后者 5 条生产线年产能达 3 万吨;下游则由威远盛祥负责玻璃钢型材、管道等成品制造,形成从核心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同时,公司还拥有 25 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不仅覆盖国内二十多个省市,更出口至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 GO 公司、OMYA UK LIMITED 等均为其海外客户。

玻纤复合材料的 “破局力”:从新能源需求到传统材料替代
在很多人眼中,“复合材料” 是小众领域,但实际上,它早已成为新能源与基建领域的 “刚需材料”。随着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爆发,玻纤复合材料的需求迎来井喷 —— 全球风电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复材的用量占比超 70%,而其 “质轻、高强度、耐腐蚀” 的特性,更让它成为钢材、木材的理想替代者。
至诚复材的核心产品 “玻璃纤维毡”,正是这一趋势的关键载体。公司生产的玻璃纤维短切毡、短切原丝毡,以 50mm 左右的连续玻璃纤维原丝为原料,经无定向分布与粘结制成,不仅单位面积质量均匀、柔韧性好,还能完全浸透树脂,适配手糊、模压等多种玻璃钢成型工艺。这种材料广泛用于汽车车顶内饰、船舶制造、化工防腐管道、FRP 采光板等场景,比如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部件、风电叶片的增强结构,都离不开它的支撑。
另一类核心产品 “玻纤布” 则更聚焦高端领域:单向布因单方向强力极强,适用于管道缠绕成型;双向布、经编复合布则凭借 “各向力学性能可设计” 的优势,能承载不同载荷,纤维排列密度大、强度高,成为风力发电、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材料,尤其适配真空导流等先进成型工艺。
下游的玻璃钢成品则进一步拓宽了应用边界。以玻璃钢管为例,至诚复材生产的缠绕夹砂管直径从 DN50 以上,可用于城市供水、污水管道,也能耐受酸碱、油类等化学介质,替代传统钢管解决 “耐腐蚀” 痛点;玻璃钢电缆保护管则兼具阻燃、电绝缘特性,适用于电缆埋地、过桥过河等高要求场景;而玻璃钢保温管更是温泉水、油田地热流体输送的理想选择,压力等级覆盖 0.1MPa-2.5MPa,适配不同工业需求。
这些产品的优势并非空谈:对比传统钢材,玻璃钢材料耐腐蚀性更强、重量更轻,可减少运输与安装成本;对比木材,它不易燃、不腐蛀,使用寿命大幅延长。中国玻纤产能已占全球一半,而至诚复材的产品正凭借性能优势,在细分领域抢占市场份额。

破解行业痛点:海外基地布局与全球竞争格局
尽管国内玻纤产业规模领先,但出口难题曾长期制约行业发展 —— 近年来,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玻纤及制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税率高达 18.67%-99.7%,不少企业的海外市场因此受损。至诚复材也曾面临类似挑战,其泰国子公司亚洲复材曾因反倾销认定,失去占总收入 50% 以上的印度市场。
正是这样的痛点,让至诚复材更早意识到 “海外本土化生产” 的重要性。公司于数年前启动泰国 5 万吨 ECR 玻璃纤维池窑项目,选址泰国罗勇工业园,总占地约 120 亩。该基地的优势不仅在于 “规避反倾销限制”—— 从玻纤原材料到玻纤毡的完整生产流程均在泰国完成,产品可自由销往欧美、中东等需求旺盛的地区,甚至能重新夺回此前流失的海外市场;更在于成本优化:池窑建成后,每吨玻纤毡可节省固定生产成本 700 元、运输成本 400 元,综合成本下降 1200-1400 元 / 吨。
更关键的是,泰国对玻纤产业的政策支持为项目加码:玻纤属于泰国 BOI(投资促进委员会)鼓励类产业,且填补当地产业空白,至诚复材因此获得 “8+5 年免税” 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强海外竞争力。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大量投入,建成后预计能实现稳定产能,为公司海外业务增长注入动力。
从行业格局来看,全球玻纤产能约 600-700 万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中国巨石、长海股份等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 其中中国巨石作为全球最大玻纤生产商,年产量达 160 万吨,国内超 50% 产能集中于其手中。至诚复材虽规模不及头部,但凭借差异化布局形成独特优势:一方面,公司与前股东威玻集团保持良好合作,后者拥有 4 条玻纤生产线,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另一方面,通过泰国基地与国内产能的协同,公司在 “规避贸易壁垒” 与 “贴近海外市场” 上走在行业前列。
随着国内玻纤企业数量从高峰时的 600 余家整合至不足 200 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像至诚复材这样兼具技术积累、产能规模与海外布局的企业,正逐步在细分赛道站稳脚跟。

玻纤产业的下一站:新能源与替代需求驱动增长
当风电装机量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30%、基建升级对耐腐蚀材料需求增加,玻纤复合材料的 “黄金赛道” 属性愈发明显。至诚复材的实践证明,传统材料领域并非没有创新空间 —— 通过技术优化提升产品性能,通过海外布局破解贸易难题,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是这类 “隐形冠军” 的成长密码。

【创投观察】:未来,随着泰国池窑项目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国内对玻纤复合材料在新能源、环保领域应用的拓展,至诚复材有望在 “材料替代” 与 “全球竞争” 中持续突破。而对于整个玻纤行业而言,如何抓住新能源红利、应对国际贸易变化,仍将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而那些提前布局、深耕技术的企业,终将在浪潮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车规级安全芯片拿下华为、大众订单,C-V2X 赛道提前 5 年卡位

荔湾爆火!这个湾区核心区凭啥成为创投圈新宠?

贝他生殖:用 “哈佛技术 + 北大专家” 破解优生优育的全周期痛点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