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子像搭积木一样 —— 现在装配式建筑越来越火,但 “积木零件”(预制件)的生产却一直有个大麻烦:中国地形复杂,房子设计千差万别,预制件得定制化做;可目前全国 2500 家预制件厂,大多靠 “软件排单 + 手工生产”,又慢又贵,欧美进口的智能生产线还不适应这种定制需求,装了也用不好。天津丙辉建材科技就盯着这个痛点,花了三年研发出 “建筑智能制造系统”:能让预制件厂告别手工作业,用规模化的成本做定制化产品,生产成本直接降 50%。这家 2010 年成立的公司,本身就做预制件生产,用自己赚的钱搞研发,现在系统快成了,还计划融 3000 万加速落地,要帮更多同行升级。
先搞懂预制件生产的难点:比如同一片小区,有的楼要飘窗预制板,有的要阳台构件,每个尺寸、钢筋位置都不一样。手工生产时,工人得挨个调模具、搬材料,一天顶多产几百立方;欧美生产线能快但只做标准件,遇到定制就 “卡壳”。丙辉的智能制造系统,就是要解决 “定制化” 和 “规模化” 的矛盾,核心靠三个部分:以前工厂里,客户订单、采购、生产排单、出入库是 “各管各的”,数据脱节容易出错 —— 比如订单改了,生产还按老样子做;材料没到,生产线就得等。这个平台能把这些环节打通,订单数据自动传到生产端,采购根据需求及时补料,出入库用信息化定位,找构件不用再翻半天,物流压车时间也短了,整体效率提了一大截。工厂里的预制件又大又重,以前靠叉车搬,又慢又容易磕碰。丙辉定制了智能物流车,配合物流环境管控,材料能自动送到生产线,不用工人盯着,省了人力还减少损耗。预制件生产要经过清理模具、喷脱模剂、放钢筋网等 10 个工位,以前全靠人工。现在丙辉已经完成 3 个工位的软硬件对接,剩下 7 个也做好了接口,等硬件定制完就能用 —— 比如喷脱模剂,机器能精准控制用量,比人工均匀还不浪费;放预埋件时,定位误差特别小,不用再返工。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完成 70% 的研发,接下来要先改造丙辉自己的预制件厂。改造后,厂里的预制件产能能从每年 6 万方涨到 15 万方,利润从 544 万升到 3000 万,成本差不多 1 年就能回本,而且不用垫货款,还能保持 20% 的毛利率。
丙辉能做成这事,离不开核心团队的 “建筑基因”。实控人张广星以前在天津市住建委做了近 20 年,对建筑行业的痛点门儿清;总工程师刘福林是正高级工程师,还主编过天津的架体规范,懂工程技术;总经济师徐敏是国家注册造价师,做过空客中国总装厂的经济测算,知道怎么控制成本。而且丙辉本身就有成熟的预制件业务做支撑:2017 年建了生产基地,占地 12 万平米,有 8 条生产线,年产能 20 万立方,是天津第一批装配式产业基地,还是国家级高新企业。这三年研发智能制造系统的钱,都是靠预制件业务赚的,不用依赖外部资金,研发也更踏实 —— 自己的工厂就是 “试验田”,系统好不好用,改改试试就知道,不用凭空想象。
5 万亿市场的 “新机会”:丙辉要帮 2500 家厂升级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越来越大,2025 年预计能到 5 万亿规模,预制件作为核心 “零件”,需求只会多不会少。但全国 2500 家预制件厂,大多还在靠手工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急着要升级,可又没合适的系统 —— 欧美设备用不了,国内以前没哪家能做定制化的智能生产线。丙辉的机会就在这:等自己的工厂改造成功、跑通模式后,就把这套智能制造系统输出给其他厂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卖系统,一套大概 1600-1700 万,毛利能有 30%;另一种是合作授权,长期分润。按 2500 家厂的规模,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厂用,市场空间也很大。从财务预测来看,光丙辉自己改造后的预制件业务,未来几年利润就能稳步增长:营收从 1.3 亿涨到 4.6 亿,净利润从 544 万涨到 5700 多万,净利率能到 12.5%。要是加上系统输出的收入,增长空间会更大。
【创投市场】:盖房子的 “积木” 要变智能了。丙辉做的不只是一套生产线,更是帮建筑行业从 “手工时代” 迈向 “智造时代”。在 5 万亿装配式建筑市场里,这种能解决实际痛点、又有落地能力的公司,说不定会成为行业升级的 “关键推手”。贝他生殖:用 “哈佛技术 + 北大专家” 破解优生优育的全周期痛点
合肥藏着个 “安检高手”:3 秒查完全身,连体内藏毒都能揪出
宁宇科技如何用稀土超导散热破解 LED 路灯高烧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