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2.6 亿老人需要守护,这家公司用 AI + 医疗组了个 “养老搭子”?

2025-05-16
独居老人跌倒之痛:万亿级赛道的破局机会
“85 岁独居奶奶摔倒后想爬去窗口扔钥匙求救”—— 这样的新闻刺痛着每个家庭的神经。数据更触目惊心:我国 65 岁以上老人因伤致死首因是跌倒,超 56% 的跌倒发生在家中;2.45 亿高血压患者、1242 万脑卒中人群,让居家养老成为 “高风险战场”。
但危机背后是机会:2035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 4.2 亿,2030 年养老产业规模 22 万亿,智慧养老成政策力推的 “银发经济” 新引擎。就在这个赛道,一家叫国盛君安的公司,带着 “让每个老人在家都有隐形守护者” 的野心,正在用技术重构养老逻辑。
浙大博士 + 邵逸夫名医:组了个养老界的 “复仇者联盟”
创始人陈坚,浙大计算机博士,曾是诺基亚 5G 架构师,拿过工信部 “绽放杯” 大奖,妥妥的 “技术派老炮”;联合创始人罗叶旋,邵逸夫医院 10 年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医学世家出身,深谙老年健康痛点。再加上 AI 算法科学家郑义(863 项目核心成员)、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专家臧国尧教授,这个 “技术 + 医疗 + 运营” 的铁三角组合,一上来就瞄准了养老场景的 “技术 + 医疗” 双重壁垒。
用创始人陈坚的话说:“我们不做简单的智能手表,要做能救命的‘养老大脑’。”
每天一块钱买心安:他们把养老服务拆成了 “乐高积木”
国盛君安的打法很清晰:用硬件 + 软件 + 服务 + 医疗四层拼图,搭出普惠型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硬件层:可穿戴设备像个 “随身守护的智能小助手”,实时监测心率、跌倒报警、GPS 定位,甚至能远程监听环境音(当然,隐私保护是底线);家庭终端则集成血压血糖监测,数据自动同步云端。
软件层:AI 大脑才是核心 ——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能提前 72 小时预测跌倒风险、脑卒中概率,比子女更懂父母的健康 “小情绪”。举个例子:如果老人连续三天血压异常且活动量骤减,系统会自动触发三级预警,联动家庭医生介入。
服务层:会员体系玩出了 “性价比天花板”:基础会员 365 元 / 年(每天一块钱),包含跌倒报警、健康数据共享、智能预警等 9 项服务;3000 元 / 年的健康管理会员,直接对接邵逸夫医院专家,定制慢病管理方案。
医疗层:最狠的是打通了 “监测 - 预警 - 诊疗 - 康复” 全链条,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浙江云禾智慧社区等机构搞起了 “医联体联盟”,老人一旦触发紧急报警,15 分钟内社区护士 + 线上医生 + 家属三方联动,堪称 “养老界的 120”。
从样板社区到 IPO:他们画了张五年增长路线图
创投圈最关心的 “钱景”,这里有清晰的时间表:
2023-2024 年:先搞定技术落地,推出能跑通的 1.0 平台,在 1-2 个社区做出 “示范作业”,攒 5 万会员实现盈亏平衡,同时启动2000 万天使轮融资(主要砸技术和推广)。
2025-2030 年:玩票大的 —— 申报二类医疗器械资质,靠 “医疗合规性” 筑起护城河,5 年干到 500 万会员,冲 ABC 轮融资,直奔 IPO。
财务模型也很性感:基础会员年收 365 元,健管会员 3000 元,再加上康养产品销售,五年收入预估破 4 亿,毛利率稳稳超过 50%。用投资人的话说:“这是个能看到‘用户增长 - 收入提升 - 估值跃迁’三级火箭的项目。”
当 AI 爱上养老:这个赛道的终局可能比想象更大
国盛君安的野心不止于 “卖设备、做服务”,他们正在下一盘 “技术融合” 的大棋:
区块链:给健康数据上把 “安全锁”,每个老人的健康档案都加密上链,就医时医生能一键调取可信数据,彻底解决 “重复检查” 的痛点。
5G + 远程诊疗:和运营商合作搞 “养老专属网络”,未来甚至能支持 VR 问诊,让山区老人也能 “面对面” 看三甲专家。
政策协同:抱紧政府大腿 —— 承接老龄办、卫健委的智慧养老试点项目,既能拿补贴,又能快速铺场景,典型的 “政策市场双驱动” 打法。
创投圈怎么看?
一位关注银发经济的 VC 合伙人透露:“我们看养老项目,最看重三点 —— 创始人有没有医疗或技术基因、能不能解决真痛点、有没有可复制的盈利模式。国盛君安刚好踩中这三个点,尤其是‘医疗资源 + 技术中台’的组合,很难被模仿。”
的确,当老龄化从 “社会问题” 变成 “国家战略”,当科技从 “锦上添花” 变成 “养老刚需”,像国盛君安这样 “用技术救人、用服务暖心、用数据赚钱” 的玩家,或许真能在万亿赛道里,跑出下一个养老界的 “独角兽”。
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老人都需要体面又安全的晚年 —— 而能解决这个 “全民焦虑” 的公司,从来都不缺市场。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