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国推广的浪潮下,山东正以组织、产业、文化振兴为支点,重塑乡村振兴逻辑。从寿光蔬菜“高产难高价”的困境,到曹县电商“一根网线卖全球”的逆袭,齐鲁大地的乡村变革暗藏一条破局路径:既需借力浙江经验,更需激活本土基因。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层实验,或将催生乡村振兴的“山东模式”。
问题切口:寿光蔬菜为何“丰产不丰收”?
作为“中国菜篮子”,寿光年产蔬菜450万吨,却面临品牌溢价不足的尴尬:80%以上蔬菜以“产地直采”形式流向批发市场,终端溢价被渠道商攫取。对比新西兰佳沛奇异果、日本晴王葡萄等国际农产品品牌,寿光蔬菜仍困在“量大价低”的初级竞争阶段。
更深层矛盾在于产销体系断层:分散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衔接组织,数字化、标准化水平滞后。这一痛点正是“千万工程”经验破题的起点——从“物的新农村”转向“人的新农村”,以组织化重构激活内生动力。
破局路径:组织、产业、文化“三链融合”
1. 组织振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烟台解法”
烟台市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将松散的农户拧成“利益共同体”。例如,栖霞市西城镇通过党支部整合3000亩苹果园,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15%,并引入气调库延长销售周期,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80万元。目前山东已有3.2万个行政村推行该模式,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庄占比提升至42%。
关键突破:
• 建立“职业农民培训+数字化管理”体系,培养既懂种植又擅经营的“新农人”;
• 推动合作社与永辉、盒马等新零售渠道直连,缩短流通环节;
• 试点“土地经营权入股”,让农民变股东,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2. 产业振兴:曹县电商的“数字化跃迁”
曹县大集镇从贫困镇到“中国超大型淘宝村集群”的蜕变,揭示产业振兴新范式:
• 制造端:将传统影楼服饰产能转向汉服赛道,形成设计、布料、绣花全产业链;
• 销售端:孵化1.2万个直播账号,日发快递量超40万单,2023年汉服销售额突破70亿元;
• 延伸端:开发“云上曹县”小程序,实现从产品溯源到消费者画像的数字化闭环。
这一模式正被复制到农产品领域:临沂市打造“沂蒙山货”直播基地,通过“村播学院”培训5000名农民主播,带动地瓜、蜜桃等产品溢价超30%。
3. 文化振兴:曲阜乡村儒学的“柔性治理”
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儒学讲堂每月开讲《论语》《孟子》,却非简单文化复古:
• 治理创新:将“和为贵”理念融入村规民约,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化解80%以上邻里纠纷;
• 经济赋能:开发“孔子IP”文创产品,如竹简书签、论语糕点,年产值超2000万元;
• 生态融合:保护鲁派民居风格,发展“儒学民宿”集群,户均年增收5万元。
这种“文化资源-治理效能-经济效益”的转化机制,为空心化乡村提供了“软基建”样本。
创新升维:智慧农业与利益联结的“山东实验”
• 传感器革命:在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大棚内温湿度传感器、作物生长模型与区块链溯源系统结合,使蔬菜优品率提升至95%,并实现“按需定产”订单农业;
• 联农机制:金乡县推行“龙头企业保底收购+合作社二次分红”模式,大蒜种植户年均收入从1.2万元增至3.6万元;
• 碳汇探索:威海市文登区将苹果种植园纳入碳汇交易体系,预计每亩果园年碳汇收益可达200元,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通道。
未来图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
山东的实践正突破传统路径依赖:
1. 从“单项突进”到“系统集成”:组织振兴解决“谁来干”,产业振兴破解“干什么”,文化振兴回答“为谁干”,形成闭环生态;
2. 从“资源消耗”到“数字赋能”:农业大数据平台覆盖全省76%行政村,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超千万亩;
3. 从“地域样板”到“模式输出”:烟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曹县电商赋能、曲阜文化治理等经验,已在中西部20余个县市复制推广。
结语
当寿光蔬菜贴上区块链溯源标签,当曹县汉服登上纽约时装周,当曲阜论语糕点成为网红伴手礼,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已显露雏形。这场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底色的变革,本质是重新定义乡村价值——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车间,更是文化IP的策源地、数字经济的试验场、共同富裕的共同体。或许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