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耕地面积占全国 1/3 的丘陵山区,农机化率长期低于 50% 的困境正在被智能农机打破。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强化农机装备补短板”,通过补贴新政、技术突破和服务创新,一场以高性能播种机、山地专用机械、农业无人机为核心的智能化革命,正在重构中国农业 “最难啃的硬骨头” 生产图景。
2025 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首次明确将 “丘陵山区专用机械” 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对高性能播种机、智能插秧机等机型实施差异化补贴,部分机型补贴比例提升至 35%。湖北省更将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拖拉机等纳入优先补贴目录,最高补贴达 30%,并通过 “报废更新补贴” 加速淘汰老旧机械,新增机耕船、秸秆粉碎还田机等 12 类山区适用机型 。
中联重科推出的第三代无人驾驶山地拖拉机,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可实现 15° 坡地厘米级路径规划,作业效率较传统机型提升 30%。其动力换挡技术使燃油消耗降低 15%,在重庆武陵山区试点中,单台日均作业面积达 80 亩。
极飞科技 P150 农业无人机在湖北江陵县的应用,展现了 “空中 + 地面” 协同模式:
播种
植保
测绘
针对丘陵山区地块碎片化痛点,多地探索出三种模式:
共享农机平台
代管代种
技能培训
在湖南湘西州,搭载坡度自适应系统的 ZN2004 型拖拉机,通过液压悬浮底盘实现 25° 坡地稳定作业,配合 AI 视觉识别系统自动避让岩石障碍,使玉米播种效率从每日 20 亩提升至 80 亩,土地利用率提高 15%。
江西赣南脐橙产区引入极飞农业物联网系统,形成 “无人机植保 — 智能滴灌 — 区块链溯源” 闭环:
当前智能农机推广仍面临三大瓶颈:
地形适配性
成本分摊
服务网络
丘陵山区农机困局的破解,本质是通过智能化实现农业生产关系的升维。当北斗导航突破地形限制、无人机重构作业维度、社会化服务打通供需壁垒,传统农业正从 “人扛牛拉” 迈向 “数字孪生”。正如农业农村部专家所言:“智能农机不是简单工具升级,而是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关键跳板。”
创投市场预测:到 2028 年,中国丘陵山区综合机械化率将突破 70%,诞生超 100 个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区。在这场土地与科技的对话中,谁率先完成 “机械智能化 + 服务网络化 + 管理数字化” 的三重改造,谁就能占据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