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东风劲,乡野万象新 ——2025 年农文旅融合的破题与实践

2025-03-13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 "乡村全面振兴" 目标,将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列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从武陵山腹地到渤海之滨,政策的春雨正催生出各具特色的振兴样本,让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愿景,逐渐转化为农民增收、乡村焕新的现实图景。

政策锚点:以文化铸魂,激活乡土 "活态基因"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在保护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推动 "传统村落保护区" 建设与非遗活化利用。安徽桐城的 "六尺巷工作法" 正是这一导向的生动实践 —— 当地将清代礼让文化遗址转化为村民议事厅,通过 "戏曲党课"" 非遗茶会 "等形式,把百年古巷变为调解邻里纠纷、传承耕读文化的精神地标。2024 年,桐城 68 个古村落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带动 23 个非遗工坊年增收 8000 万元,实现" 文化润心 "与" 经济富民 " 的双向奔赴。

文件强调的 "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得到创新诠释。这个曾因 "精准扶贫" 闻名的苗寨,如今将苗绣工坊、农耕博物馆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村民在吊脚楼前演示古法织锦,游客可参与 "田间党课",认购梯田里的 "十八洞贡米"。2024 年,全村集体经济突破 600 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 2.8 万元,"小背篓" 背出了文旅融合的大产业。正如农业农村部 "大地流彩" 行动计划所倡导的,十八洞村的实践证明:乡土文化的当代表达,正是激活乡村活力的核心密码。

实践样本: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产业蝶变


天津北辰区的 "三年蝶变计划",展现了北方农文旅的破局智慧。该区以青光镇、双口镇为核心,2024 年启动津门千城宴饮食文化博物馆建设,将百年漕运码头的饮食记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 游客可在老船坞遗址参与 "运河宴" 烹饪,在非遗市集选购 "津农精品"。2025 年,片区引入高端民宿集群与露营营地,形成 "白天逛古村、夜晚宿田园" 的全链条业态,带动周边 500 余农户转型文旅服务,户均年增收 3.2 万元。这种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农民参与" 的模式,正是中央一号文件 "联农带农机制" 的北方注脚。

在北京怀柔桥梓镇,漫山慢水・小毛驴农场的 "科技 + 文化" 路径令人耳目一新。这个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的示范基地,将 106 种农作物驯化史圃打造成 "会呼吸的农业文明史":游客可在院士指导下种植太空豌豆,夜间通过全息投影观看 "稻作起源" 实景剧。2025 年春耕季,农场推出的 "插秧节 + AR 古农书" 体验,单日接待量突破 3000 人次,带动周边 20 家农户开展 "庭院认养",实现科技赋能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耦合。正如农场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卖风景,更在播种土地的记忆。"

破局之道:让农民成为 "主角",让数字重塑生态


山东成武党集古村的 "村民议事会 + 合作社" 模式,破解了 "政府干、农民看" 的困局。该村将 32 处明清老宅改造为民宿,村民以房屋、土地入股合作社,收益按 6:4 分成(村民占 60%)。72 岁的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在自家院落开设 "土陶工坊",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5000 人,个人增收 8 万元。这种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的机制,使古村 2024 年旅游收入突破 2000 万元,获评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数字技术正在重构乡村文旅生态。十八洞村的 "苗绣云平台" 实现订单直播,北辰区开发 "运河 AR 地图" 扫描古桥即可听漕运故事,怀柔农场的 "夜色稻田" 灯光秀全网播放量破亿。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乡村旅游中,数字化体验项目占比达 37%,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 42%。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让乡土文化可触可感。

结语: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时代的诗行


从十八洞村的苗歌绕梁,到北辰运河的桨声灯影,再到怀柔田间的科技星光,农文旅融合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肌理。当农民在直播间叫卖的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 "土地的故事";当古村的石板路不仅承载游客的脚步,更回响着文明的余韵 —— 这种改变,不仅让乡村留住了人气,更让农耕文明找到了时代的表达方式。2025 年的春天,我们在十八洞的梯田里、在党集的老宅中、在怀柔的稻浪间,听见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心跳。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