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畈村,这座位于岳西县东南边陲的小村落,曾深陷贫困的泥沼,仿佛被发展的春风遗忘。全村 14 个村民组,370 余户人家,1400 余村民,被群山紧紧环抱,宛如一个被隔绝在时代浪潮之外的 “世外桃源”,但这个 “世外桃源”,没有悠然自得的惬意,只有难以言说的穷困。
毛畈村发展受限,困境重重。地理位置偏远,不邻城区镇区和交通要道,到岳西县城、高速出入口需 40 分钟,到菖蒲镇区要 15 分钟,闭塞交通阻碍内外交流,优质农产品难出山,技术资金难流入。资源禀赋匮乏,780 亩耕地零散,土地贫瘠,7000 余亩山场多是 “小老树”,无旅游资源。经济基础薄弱,2014 年贫困发生率达 30.27% ,村委会负债 60 多万,是典型 “三无村”,村民难寻脱贫希望。因收入不稳,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庄 “空心化”,村干部队伍 “老龄化”,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力不从心,毛畈村未来迷茫,村民渴望脱贫曙光。
破局之路:“特、精、融、借” 四字诀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吹拂下,毛畈村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用 “特、精、融、借” 四字诀,书写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篇章。
(一)“特”:人无我有,特色先行
在乡村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毛畈村深知自身土地资源紧张,大规模种植养殖难以实现,于是另辟蹊径,将目光聚焦在 “特” 字上,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探寻差异化竞争的路径。
高山泉水养蟹,便是毛畈村的一大创举。当大多数人还在专注于传统的湖里养殖大闸蟹时,毛畈村发现了高山泉水养殖这一市场空白。袁家渡畈温暖的气候和适宜水产养殖的天然优势,成为了大闸蟹养殖的理想之地。自 2019 年起,毛畈村开始了高山泉水养蟹的尝试,如今,50 亩的养殖园已颇具规模,每年产出的 1 万多只螃蟹,凭借着鳃白肉鲜、营养丰富的特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到螃蟹上市的季节,全国各地的订单便纷至沓来,小小的螃蟹,成为了毛畈村走向富裕的 “金蟹”。
茶树花加工,也是毛畈村的特色产业之一。岳西县作为茶叶重点生产区域,众多村庄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展开竞争。毛畈村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茶树花加工领域。他们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加工厂,每年可加工茶树花约 6000 斤。这些经过精心加工的茶树花,被制成了各种特色产品,如香气四溢的茶树花茶、滋润肌肤的茶树花护肤品等,深受消费者喜爱,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拓宽了茶叶产业的发展链条。
此外,毛畈村利用当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成功打造了 15 亩火龙果基地。这里产出的高山火龙果,清甜多汁,口感独特,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每年火龙果成熟之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同时也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畅销全国各地,为村集体增收 30 - 40 万元。
(二)“精”:精耕细作,提升品质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毛畈村始终秉持着 “精” 的理念,从生产方式到产品利用,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
在生产方式上,毛畈村积极探索精耕细作的新模式,其中季度轮作模式成效显著。他们对 34 亩适宜田块进行科学规划,春夏季节种植红米,充分利用阳光和雨水,让红米茁壮成长;冬闲时节则种植羊肚菌,巧妙地利用了土地的闲置期。这种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实现了亩均年产值可达 4 万元以上,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益。
在产品利用上,毛畈村注重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村里建成了具有 SC 认证的标准化果酒厂,这不仅是一座生产果酒的工厂,更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所在。果酒厂每年除了自生产 5000 斤葡萄酒、3000 斤红米酒外,还以每斤 10 元的代工费,为其他村镇加工果酒 1 万多斤。通过精深加工,原本普通的水果和粮食,摇身一变成为了价格翻倍的优质饮品,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村党组织负责人还透露,未来毛畈村将继续在茶树花精深加工上发力,计划开发茶树花粉、茶树花精油等新产品,进一步挖掘茶树花的价值,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融”:三产融合,激发新动能
毛畈村深刻认识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因此,他们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拓展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毛畈村大力推进农业功能融合,精准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将自身定位为 “比田园综合体更具乡土气息的研学村落”。他们精心打造了 130 余亩农业产业园,园内 “春有茶、夏有果、秋有蟹、冬有花”,四季皆美,成为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乡村典范。同时,毛畈村与安庆四中、高琦小学等县域外 6 所学校合作,成功创建 “乡土课程研学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
在推进乡村多元价值融合方面,毛畈村潜心开发特色研学课程,将采茶制茶、农耕劳作、竹编工艺等乡土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团队体验绿茶制作流程收费 300 元,体验割稻子、犁田等农耕劳动收费 500 元,这些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体验,却因为融入了文化元素,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以来,毛畈村仅接待研学师生就超过 2000 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54 万元。研学旅行的热潮还带动了 “后备箱经济” 的发展,村里的绿色生态产品借此机会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形成了一产支撑、二产赋能、三产反哺的良好局面。
(四)“借”:借势借力,合作共赢
毛畈村明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必须善于借势借力,凝聚各方合力。在产业发展历程中,毛畈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各种外部力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借助 “三变” 改革的东风,毛畈村以 “四方入股、四马分肥” 的方式,积极吸纳村集体、村干部和农户的资金、土地,组建了村集体经济公司。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各司其职,日常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种植园、养殖园、加工厂等各个板块都有专人负责,收益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分配。这种模式不仅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还实现了群众和村集体的双增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毛畈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坚持 “以我为主” 的原则,将周边的大别山烈士陵园、王步文故居、请水寨暴动旧址等红色资源串联起来,精心打造出 “探寻红色足迹、践行劳动教育、共促乡村振兴” 的研学旅行路线。这条融合了红色文化和乡村体验的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毛畈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毛畈村还充分借助帮扶工作队的力量。连续三批驻村工作队都来自市委办公室,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毛畈村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以第八批驻村工作队为例,自 2021 年 6 月驻村以来,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便成功争取到各类资金近千万元,有效实施了农村道路拓宽、储备林建设、文旅基础设施等项目。同时,工作队还积极与市教体局、安徽环球文旅集团等单位对接联系,为毛畈村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毛畈之变的深层启示
(一)选好 “一个人”,配强 “一班人”
在毛畈村的振兴之路上,村党支部书记姚有志是关键引航者。2014 年,他应菖蒲镇党委动员,放弃 20 多年商海闯荡经历回乡。老党员评价他 “胆大心细、吃苦耐劳、为村为民”,他有着市场化思维和经营化理念,带领村民尝试高山泉水养蟹、茶树花加工、打造火龙果基地等产业项目。
毛畈村的成功也离不开村 “两委” 其他成员及村集体经济公司中来自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的专职人员,他们中有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在各自岗位助力村集体经济公司高效运转。
毛畈村发展启示我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核心。要坚持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为本土人才提供机会,吸引大学毕业生等投身乡村建设。同时,选优配强村 “两委” 成员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其引领作用。
(二)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外部推力
唯物辩证法表明,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毛畈村产业振兴也是如此。村民渴望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是村庄发展的根本动力,村 “两委” 提出发展特色产业想法后,村民积极响应,参与土地入股、劳动及学习新技术等。像高山泉水养蟹项目,村民主动参与各环节,使其成功并带来收益。
但毛畈村基础薄弱,仅靠自身不够,外部帮扶力量很关键。连续三批市委办公室驻村工作队带来政策、资金和资源,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拓展市场,与学校合作创建实践基地,打开乡村旅游新局面。
毛畈村经验启示我们,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加大帮扶力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走向富裕。
(三)用好 “看得见的资源”,挖掘 “看不见的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琢磨透 “土特产” 3 个字,其中 “土” 指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毛畈村在产业发展中,既利用土地、气候等直观资源,也挖掘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藏资源,拓宽产业思路,提升竞争力。
毛畈村土地贫瘠,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独特气候水质养蟹,凭气候优势种火龙果,这些 “看得见的资源” 成产业支撑。
其成功更在于挖掘 “看不见的资源”。毛畈村生态优美,借此发展乡村旅游,注册品牌开发漂流,打造民宿、农家乐;挖掘民俗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开发研学课程,带来经济收益。
毛畈村实践表明,发展乡村产业要树立大资源观,以创新思维利用各类资源,转化 “看不见的资源” 为经济效益,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让乡村产业焕发生机。
展望未来:毛畈村的持续发展与示范效应
站在新起点,毛畈村发展前景光明。村 “两委” 和驻村工作队谋划发展蓝图,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明珠。
在产业融合上,毛畈村计划拓展农业多功能,融合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完善设施,开发新项目,加强与周边景区合作,打造精品线路,提升知名度。
品牌建设是重要战略,以 “袁家渡” 为核心,提升质量,创新营销,利用线上线下宣传,举办展销会、直播带货等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
拓展市场是产业持续发展关键,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各方合作,拓宽渠道,调研市场,调整结构,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
毛畈村成功经验有示范意义,“特、精、融、借” 模式为其他乡村提供参考。在特色产业、精致农业、产业融合、借势借力等方面,其他乡村均可借鉴。
毛畈村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能,未来它将秉持发展理念继续探索,其经验也会激励更多乡村走出特色产业振兴路,共绘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