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大米价格的飙升态势引发全球关注。据 NHK 报道,在 2025 年 2 月 10 至 16 日这一周,日本全国超市 5 公斤装大米的均价已高达 3892 日元,约合人民币 190 元,实现连续 7 周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 90%。央视新闻也指出,2025 年 1 月日本米类价格同比上涨 70.7%,再次刷新米类价格最大涨幅。这一现象背后,是政策、市场、气候等多因素的复杂交织。
“减反政策” 余波难消:日本曾实施多年的 “减反政策”,虽在 2018 年名义上废除,但其影响根深蒂固。自 1971 年该政策实施起,通过强制休耕和种植补贴,将水稻种植面积长期限制在水田的 60% 左右,使得大米产能受限。即便政策取消后,日本农协凭借对资金流、收购渠道和补贴分配的控制,变相维持种植调控。例如,2024 年日本大米产量虽有一定增加,达 679 万吨,较前一年增加 18 万吨,但流通量却反而减少 21 万吨,这背后或存在农协与批发商囤积的因素。
储备粮投放迟缓:日本政府在米价上涨初期,未能及时投放储备粮。据《周刊文春》报道,这可能是由于日本农协下属团体与政界存在资金往来,政府担心引起农协不满。这种迟缓的应对,使得米价在初期缺乏有效调控,持续攀升。
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汽油、农药等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化肥为例,过去几年其价格持续走高,导致大米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推动米价上升。
消费需求变化:从理论上讲,日本人口减少,大米消费量应呈下降趋势。但实际情况是,访日游客数量的增加等因素,使得大米的需求量有所上升。需求端的增加,与供应端的不稳定形成矛盾,加剧了大米价格的上涨压力。
2024 年夏季,日本大米产区遭遇极端高温,2023 年也出现极端天气。这些异常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收成,导致大米产量锐减、品质下降。产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市场供应,成为米价上涨的重要导火索。
米价上涨成为日本通胀的重要推手。1 月日本批发物价指数同比上涨 4.2%,连续五个月加速。这给日本央行带来巨大的政策调整压力。在实际工资连续三年下降、家庭消费支出持续萎缩(2024 年恩格尔系数达 28.3%)的背景下,加息虽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但也可能进一步抑制需求。市场普遍预期,若米价涨势延续,日本央行或被迫在 2025 年夏季前再次加息。
需求转变带来机遇:日本低收入群体与餐饮业对进口米的需求可能增加。随着米价上涨,日本餐饮业大米采购成本上涨 45%,部分连锁店已考虑混合使用进口米。中国企业可瞄准这一需求,向日本食品加工企业供应原料米,如制作清酒、米粉等所需的大米。
政策松动可能性:若日本米价长期失控,政府可能扩大进口配额。日本食品自给率仅 38%,粮食安全压力加剧,长期来看,日本有可能降低粮食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可提前布局,等待政策松动时抢占市场。
高关税与配额限制:日本对进口大米征收 778% 的关税,且通过 “国家贸易体制” 严格控制配额,2024 年配额仅 77 万吨,占消费量的 1%。这使得中国大米即便具备价格优势,也难以进入日本市场。
市场垄断与消费偏好:日本农协垄断流通渠道,其下属的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合会(JA 全农)掌握全国 70% 的大米收购权,且优先推广国产高价米。同时,日本消费者对国产米的 “执念” 根深蒂固,越光米等品牌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进口米常被视为 “低端替代品”。
严格品质要求:日本对大米品质近乎苛刻,有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含水量控制及口感测试。中国大米若想进入日本市场,需通过 JAS(日本农业标准)认证,且需建立低温仓储和快速配送体系,成本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