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从安逸之都到科技创“城”记

2025-02-27

2 月 26 日,在众人的期待中拉开帷幕,会场外,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展示正在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一只憨态可掬的机器狗 “灵瞳” 正欢快地舞动着,它的动作流畅自然,时而翻跟头,时而摇晃脑袋,而它头上那独特的熊猫头套,更是将成都的特色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忍俊不禁。这只来自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狗,可不只是个会跳舞的 “萌宠”,作为一款多功能的智能机器狗,它主要用于家庭陪伴和科研娱乐,是科技创新与生活应用的巧妙融合。

不远处,人形机器人 “鸿鹄” 正以挺拔的身姿与代表们互动交流。它身高与普通人相仿,举止间透着科技的精密与智能。作为 “成都造” 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鸿鹄” 整机具备高自由度,搭载着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 “最强大脑”,能够在通用场景中完成复杂工作任务,无论是解答问题还是展示操作,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仿佛一位知识渊博的 “智能助手”,让代表们对未来智能生活的模样有了更直观的想象。
与此同时,一位列席的外籍人士的独特装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所佩戴的智能眼镜,犹如一个神奇的 “翻译官”,能及时翻译约 40 种语言,让他与周围人的沟通毫无障碍。这一智能眼镜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语言交流的难题,更象征着成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化视野与开放包容的姿态,让这场会议跨越了语言的界限,成为思想与智慧交流的国际舞台。
这些特别的 “来宾”,无疑为会场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氛围,让成都的科技发展成果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也由此引出了成都在科技领域奋力前行、不断创新的精彩篇章,一场关于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深度探讨,正随着会议的进程徐徐展开 。

2024 :科技赋能的成绩单

(一)经济数据背后的科技力量

2024 年,成都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成绩斐然,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35 万亿元,同比增长 5.7%,这一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二 ,彰显出成都经济的强劲动力与蓬勃活力。这一傲人成绩的背后,科技创新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力。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 9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宛如一场持之以恒的马拉松,每一步都在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这不仅体现了成都对科技研发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投入,更使得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实现 “六连升”,跃升至第 23 位,如同攀登高峰,每一次的提升都见证了成都在全球创新舞台上的崛起,也让世界看到了成都科技创新的实力与潜力。
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 14 个,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在成都的产业版图上熠熠生辉。这些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汇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协同效应,推动着成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高新技术企业增长 11.5%,达到 1.45 万家,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在成都这片创新的土壤中蓬勃发展。这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为成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成都,66 所高校、超百万在校大学生构成了庞大的人才储备库。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源源不断地为科技创新输送新鲜血液,激发创新活力。学生们在校园里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成都的科技创新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无限的可能 。
146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宛如科技创新的坚固堡垒。这些平台汇聚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丰富的科研资源,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成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了孕育科技创新成果的摇篮。

(二)科技创新成果大爆发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成都一路高歌猛进,“成都造” 科技成果如繁星般闪耀,频频震撼着人们的视野。
2024 年 3 月,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成都完成运行试验,这一成果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列车运行时速可达 160 公里,最高续航达 1000 公里以上,它以氢能源为动力,不仅实现了高效、快速的运输,更以其零排放的特性,为城市的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成都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完美融合的生动实践。
同年 10 月,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 “贡嘎一号”,这款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自重仅 25 公斤,却创造了行业内的多个纪录。它的最大负载、最长续航时间、最高负重比等数据均领先于业界平均水平,宛如一位灵活而强大的 “小巨人”。更值得骄傲的是,“贡嘎一号” 整机零部件 60% 来自成都本地产业链企业,是名副其实的 “成都造”,它不仅代表了成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更彰显了成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
11 月,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公司发布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天行者一号”,它宛如一位无畏的探险家,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该机器人超过 90% 核心零部件在成都制造,其卓越的性能和高度的本地化制造,展示了成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也为未来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界首颗 AI 超分商业卫星 “蓉漂号” 的升空入轨,更是让成都在航天领域崭露头角。这颗卫星犹如一颗闪耀的星辰,搭载着先进的 AI 超分技术,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图像,为农业监测、城市规划、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开启了成都商业航天发展的新篇章,也让成都在全球航天科技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新赛道,新征程

(一)“9+9+10” 产业体系蓝图

在时代的浪潮中,成都正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精心勾勒着 “9+9+10”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创新发展的新征程。这一产业体系犹如一座精心构筑的大厦,每一块 “砖石” 都蕴含着成都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与坚定决心 。
9 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是成都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从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到智能终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众多知名企业如英特尔、京东方等在此扎根,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产品涵盖芯片、显示屏、智能手机等多个领域,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更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
装备制造产业同样实力雄厚,在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成绩斐然。成都汇聚了一批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如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研制的歼 - 20 战斗机等先进装备,代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顶尖水平,彰显了成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医药健康产业也蓬勃发展,成都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和科研力量,在生物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方面成果丰硕,众多药企不断推出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着成都力量 。
新型材料、先进能源、绿色食品、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也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成都产业发展的稳固基石。新型材料产业不断研发出高性能、多功能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先进能源产业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绿色食品产业依托成都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出众多绿色、健康的食品品牌;现代金融产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商贸物流产业凭借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优势,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纽带;文化旅游产业则充分挖掘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出宽窄巷子、武侯祠等众多知名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
9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成都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成都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吸引了众多集成电路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新型显示产业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在 OLED、Mini 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显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已聚集了超 1000 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产业规模迈过千亿。2024 年,有 5 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天府智算中心正式投用,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积极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进程;航空航天产业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飞行器制造等核心技术水平,拓展商业航天领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轨道交通产业在高铁、地铁等领域技术先进,产品畅销国内外;低空经济产业充分利用成都空域资源优势,在无人机研发制造、低空旅游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物医药产业聚焦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绿色氢能产业积极发展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技术,推动氢能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
10 大未来产业领域,是成都产业发展的希望之光。人形机器人领域,成都已发布多款人形机器人,如 “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 等,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飞行汽车领域,成都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有望在未来交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商业航天领域,成都不断加大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等产业发展,为我国商业航天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
下一代移动通信、脑机接口、群体智能、量子科技、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进核能、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成都也在积极布局,加大研发投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未来产业领域代表着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为成都的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二)重点赛道的成都实力

在新赛道的角逐中,成都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持续的创新投入,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在先进核能和人工智能这两个赛道上,成都的表现尤为亮眼 。
先进核能领域,四川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完整核能产业链的省份,成都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力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2024 年初,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在成都破土动工 —— 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开工建设。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成都核能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建成后的 “核能产业园”,将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成为成都核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汇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
成都在核能领域的优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来技术积累与创新发展的结果。作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成都汇聚了中科院、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顶尖科研机构,这些科研 “重镇” 为核能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众多科研人员在核能技术研发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为成都核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同时,成都拥有完整的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这些产业与核能产业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电子信息产业为核能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新材料产业为核能设备的制造提供了高性能的材料保障,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则为核能设备的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 。
以中核民用核能产业园为例,这里汇聚了众多核电装备生产制造、核医疗研发与产业化、核药生产等领域的企业。2024 年 9 月 26 日,2024 民用核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此举行,会上 32 个民用核能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 167 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完善成都核能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成都在核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
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成都同样成绩斐然。近年来,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
2024 年,成都有 5 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成功通过国家备案,这是成都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些大模型涵盖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能够为智能客服、图像识别、智能写作等多种应用场景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天府智算中心的正式投用,更是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算力 “引擎”。该中心拥有先进的计算设备和高效的算法,能够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复杂模型训练的需求,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算力保障 。
截至目前,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已聚集超 1000 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从基础层的算力支持、数据标注,到技术层的算法研发、模型训练,再到应用层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安防、智慧医疗等领域,都有众多企业布局。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
2024 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成功迈过千亿大关,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25 年,成都更是雄心勃勃,计划力争将该产业规模提升至 1300 亿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将人工智能引入城市管理,通过智能分析城市交通数据、环境数据等,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
成都还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监控、质量检测、设备维护等环节,实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创新生态,茁壮成长

(一)打造科创 “生态岛”

在成都,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发展宛如两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城市发展的新征程,而成都科创生态岛和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正是这两颗明星闪耀的重要舞台 。
成都科创生态岛,坐落于兴隆湖东侧,宛如一颗镶嵌在湖畔的科技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汇聚了众多创新要素,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走进科创生态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充满现代感的建筑,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岛上,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仿佛在诉说着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 。
从企业进驻的角度来看,科创生态岛无疑是科技型企业的 “摇篮”。这里吸引了众多行业内的佼佼者,他们带着创新的理念和前沿的技术,纷纷在此扎根落户。以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为例,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就入驻于此。火山引擎凭借其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智能、内容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它的入驻,不仅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科创生态岛注入了新的活力 。
在科技金融方面,科创生态岛也有着完善的体系。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立了各类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这些资金和基金如同 “及时雨”,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例如,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为许多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天使投资,帮助它们顺利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阶段,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
产品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步骤。在科创生态岛,专门设立了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设备设施。这些平台汇聚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专家,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对创新产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中试平台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小批量生产的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推向市场 。
成果展示发布方面,科创生态岛更是不遗余力。这里定期举办各类科技成果发布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和创新成果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可以与投资者、合作伙伴、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业务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例如,每年举办的成都国际创新创业交易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参与,众多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这个平台上闪耀光芒,为成都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则是另一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景象。它以川西都市林盘为特色,在城南高楼林立之间打造了一片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公园产业社区。这里不仅紧邻文化艺术中心和锦城湖,周边还有铁像寺水街、大源中央公园、骑龙公园等文创旅游节点,通过空中绿道系统相互连接,构建起了产业公园化、商业社区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
在文创产业领域,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堪称 “爆款” IP 的诞生地。2019 年投运至今,这里聚焦游戏电竞、影视传媒、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等重点赛道,已引入腾讯新文创总部、AG 电竞、可可豆动画、完美天智游等 60 余家企业,打造了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四川省游戏创新发展中心、咪咕科创平台、爱奇艺潮流文化坊等共性平台,聚集从业人员约 6000 人,并孕育出 “遮天” 等 20 余个头部 IP 。
一部《哪吒 2》的火爆,让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声名远扬。这部电影的成功,正是园区产业聚合优势的生动体现。以《哪吒 2》制作链为例,关键企业大多分布在百米范围内,形成了 “硬盘直传”“当面沟通” 的高效协作模式。可可豆动画负责出品制作,凭借其对动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制作技术,将哪吒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墨境天合专攻视觉特效,运用先进的特效技术,为影片打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千鸟动画负责美术设计,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影片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场景;星阅辰石承担动态分镜系统,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影片的情节更加流畅自然 。
这种地理集聚带来的高效协作,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还降低了沟通成本,使得各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打造出高质量的作品。同时,园区还注重人才引进、版权保护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创意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二)创新生态的 “黏合剂”

为了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成都可谓是 “煞费苦心”,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就如同强大的 “黏合剂”,将创新要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推动着成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
在制度建设方面,成都积极推行 “科技助理”“科技顾问” 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科技助理和科技顾问们凭借其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例如,在某科技企业研发新产品时,科技顾问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为其推荐了合适的科研机构和技术团队,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了产品的研发,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探索建立 “科技副总”“科技专员” 制度,同样是成都在创新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举措。这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科技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科技副总” 通常由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担任,他们在企业中挂职,将高校的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入企业,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专员” 则负责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的紧密合作。通过这种人才的双向流动,实现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创新生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持续遴选一批 “产业教授”,也是成都优化创新生态的重要手段。这些 “产业教授” 来自企业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他们走进高校课堂,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产业教授” 还能够与高校教师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的科研优势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为了给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都积极打造试验场、应用场和验证产品的平台。在成都世园会上,无人机送咖啡、无人驾驶售货车上路等场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创新产品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不仅展示了成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也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在这些平台上的试验和应用,企业能够及时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
机器狗上街、人形机器人进会场等现象,更是体现了成都对创新产品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推广。这些创新产品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例如,机器狗在物流配送、安防巡检等领域的应用,展现了其巨大的潜力;人形机器人在教育、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探索,也为未来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在强化金融服务方面,成都同样不遗余力。推动基金管理机构新设优质基金,强化 “资助 - 种子 - 天使 - 创投 - 产投 - 并购” 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在企业初创期,资助和种子基金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成长阶段,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能够为企业注入发展资金,助力企业快速扩张;在企业发展壮大后,产业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产业整合和升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以某人工智能企业为例,在初创期,企业获得了政府的资助和天使投资,得以顺利开展技术研发;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介入,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份额;最终,通过并购基金的运作,企业成功并购了一家相关领域的企业,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
创新生态的建设,对于成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汇聚,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还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为打造一座真正的 “创新创造之城” 而努力奋斗,让创新的光芒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持续闪耀 。

未来已来,成都可期

回首过往,成都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已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足迹。从会场外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科技 “新客”,到经济数据背后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从众多 “成都造” 科技成果的惊艳问世,到 “9+9+10”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精心布局;从科创 “生态岛” 的蓬勃发展,到创新生态 “黏合剂” 的强力凝聚 ,成都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发展,向世界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与无限的潜力。
如今,成都已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创新的浪潮正澎湃涌动。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成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建强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成都必将成为一座真正的 “创新创造之城”。这里将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汇聚着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前沿的科技成果;这里将是产业发展的沃土,孕育出一个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这里将是创新生态的乐园,激发着每一个创新者的无限潜能,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
在时代的舞台上,成都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拼搏奋进为墨,描绘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画卷。未来已来,成都可期,这座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必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的成都力量 。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