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热门旅游景点总是人满为患,像杭州西湖边游客摩肩接踵,灵隐寺香客络绎不绝,西安大唐不夜城演出精彩引得游人如织。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数 27.25 亿人次,较 2023 年同期增长 14.3%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在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农文旅融合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发展方向。
从乡村采摘游到民俗文化体验,从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的结合到乡村旅游景区的打造,农文旅融合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而在这股发展热潮背后,政策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就像一双有力的大手,为农文旅融合发展保驾护航,使其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各地实践,政策引领农文旅新发展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乐清北塘村:村企共建,产业融合促增收
乐清北塘村曾经村容村貌落后,农业生产效能低下。但在 “村企共建” 机制的推动下,北塘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返乡能人苏德生带领村民重新规划改造村庄,借助政策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精心打造出北塘草莓、火龙果、甜橘柚等特色农产品,果蔬产值持续创新高,特色果蔬销售额连续 5 年以每年超 10% 的速度增长,去年更是超过了 1800 万元 。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北塘村积极延链补链强链,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了三鲜面旗舰店和生态果饮吧项目。这些项目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业态,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如今,北塘村已经形成了一条集 “蔬果采摘、生态果饮、特色餐饮、科普研学” 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年经营性收入有望达 1000 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增加至 6 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会市:挖掘特色,政策助力乡村旅游崛起
四会市借助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谷镇、威整镇、黄田镇、石狗镇分别上榜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名单,扶利村被评为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贞山街道被评为 “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江谷镇清心雅园民宿获评首批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四会市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四会市积极创建 A 级乡村旅游村庄,精心策划推广乡村旅游精品主题线路。2024 年,多个村庄被评为肇庆市 A 级乡村旅游村庄,多条美食旅游线路被评定为 “粤菜师傅”(“百千万工程” 农文旅专题) 美食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四会市高度重视民宿产业发展,印发相关扶持文件,举办高品质民宿招商考察活动,引进宛若故里罗源镇历历万乡艺术村落项目等。这些举措推动了全市民宿高质量发展,为农文旅融合筑牢了产业基础。2024 年,四会接待游客 323.24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31.93 亿元,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漳平市:两岸交流,政策推动产业影响力提升
漳平市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暨樱花文化旅游节,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活动吸引了众多台湾县乡农会、青农协会、涉农商协会代表及大陆新农人和台农代表与会,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以及两岸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立足地方特色,通过 “农业 +” 等模式,走出了一条以 “花” 为媒催生 “美丽经济” 的新路径。园区内入驻台企 82 家,汇聚台农 600 余人,形成了以茶叶、花卉、水果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成为两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大会期间,还举行了农文旅领域两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共 81 个,总投资 104.9 亿元,主要涉及台湾名优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三产融合等领域。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还提升了漳平市农文旅产业的影响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津: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片区化发展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推动下,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和市乡村旅游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西青区、蓟州区、宝坻区等地根据自身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乡村旅游的组团扩容、内涵丰富和迭代升级。
西青区依托特色文化更新迭代景区项目,如杨柳青镇以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吸引点,结合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具特色的灯展,打造出独特的旅游体验,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亲身参与年画绘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蓟州区则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拥有三大滑雪场,吸引了众多冬季运动爱好者。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滑雪的乐趣,还能体验冰上钓鱼、雪地摩托等特色冰雪项目。宝坻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如黄庄渔生态小镇等,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结合文化旅游元素,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体验当地的人文魅力。2024 年,天津市乡村旅游接待 3802 万人次,综合收入 80 亿元,同比增长 23.5% 和 9.6%,乡村旅游成为推进天津市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开平:创新理念,政策引导构建产业平台
开平市在政策的鼓励下,借鉴工业园区思维和产业集群理念推进农文旅融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开平市规划建设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采用 “管委会 + 公司” 运营机制,统筹整合县域内现代农业用地、古村落等资源,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相生的美丽乡村。
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平市着力构建 “5+3+N” 产业体系,壮大现代农业、景区游览、民宿酒店、餐饮美食、文化创意 5 大主导产业,培育影视、演艺、会展 3 大新兴产业,延伸 N 个农文旅融合产业。同时,创新成立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大联盟,营造资源共享、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多主体、多业态生态圈系统。2024 年,开平市新开业农文旅市场主体 2208 家,在建农文旅项目 66 个,完成投资 36.31 亿元,园区内 4 个镇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 25.22%。赤坎华侨古镇成为大湾区文旅新地标,激活了 5A 世遗碉楼景区和赤坎华侨古镇双引擎,丰富了旅游业态,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 600 万人次,2024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29.52% 。
政策多维发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从各地的成功实践中可以看出,政策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资源支持,还在多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推动着农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森林旅游:政策护航,生态与体验并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友好型旅游成为大势所趋,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在森林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和推动者角色。
在生态保护方面,政策明确要求森林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限制游客数量,防止过度开发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一些森林景区通过政策引导,采用了 “预约限流” 的措施,合理控制游客流量,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同时,政策还大力推广环保教育,通过在景区设置环保标识、开展环保讲座等方式,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让游客在欣赏森林美景的同时,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在技术应用方面,政策积极鼓励科技在森林旅游领域的应用,推动智慧旅游技术的广泛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森林旅游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实现了对景区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游客可以通过手机 APP 实时了解景区的天气、客流量等信息,还能利用智能导览系统规划游览路线,享受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一些森林景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森林中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游览环境。
为了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政策还推动森林旅游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各地纷纷挖掘森林地区的文化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展示传统手工艺,讲述历史故事,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比如,一些森林景区举办 “森林文化节”,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让游客亲身参与到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沉浸式文旅:数字转型,政策拓展体验边界
在数字化时代,政策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为沉浸式文旅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游客在农文旅融合项目中的体验。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沉浸式文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部署,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和保存,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新业态开发。通过 3D 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古老的文化遗产 “活” 起来,游客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实现与历史的跨越时空对话。
政策支持下的数字文旅消费券向沉浸式体验倾斜,激发了游客参与沉浸式文旅项目的热情。各地纷纷推出数字文旅消费券,鼓励游客体验沉浸式演出、虚拟现实展览等项目。在一些城市,游客使用数字文旅消费券可以享受沉浸式戏剧演出的门票优惠,亲身参与到剧情中,感受沉浸式演出带来的独特魅力。
政策还推动各地利用智慧农文旅链接城市与乡村,打造城乡区域桥梁消费场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的消费需求与乡村的旅游资源紧密连接起来。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手机 APP 预订乡村的民宿、购买特色农产品,乡村居民也能借助电商平台将自家的农产品销售到城市,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拓展了农文旅融合的空间范围。
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政策夯实发展根基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政策为 “景村融合型” 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促进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政策为 “景村融合” 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和发展模式。在政策的引导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融合,以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一些乡村按照 “景村融合” 的理念,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实现了乡村与景区的融合协调发展。
政策引导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强化村域综合规划整治,推动复合型旅游开发和乡村文化品牌塑造。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序开发。同时,政策还支持乡村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比如,一些乡村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出 “民俗文化村”“历史文化名村” 等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政策的支持下,各地还注重协调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实现乡村现代化与旅游乡土性的平衡。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村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提高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政策全程护航,农文旅发展全阶段受益
政策支持贯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各个阶段,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产业培育、市场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规划引导:明确方向,合理配置资源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期规划阶段,政策就像一盏明灯,为其照亮前行的道路。政策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一些地方政策鼓励打造 “景村融合型” 美丽乡村,“景村融合” 的发展理念强调以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实现乡村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为农文旅融合指明了具体模式和路径 。
在规划阶段,政策还积极引导对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评估与整合。在乡村旅游规划中,政策推动明确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发展边界,优化村庄空间布局,使各类资源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得到更高效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通过政策引导,一些乡村将闲置的古宅进行修缮改造,打造成特色民宿,既保护了传统建筑,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将废弃的工厂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艺术展览、手工制作、餐饮娱乐于一体,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培育:扶持项目,推动融合创新
产业培育发展阶段,政策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农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助力农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与发展。四会市印发相关扶持文件,推动全市民宿高质量发展,为民宿产业这一农文旅融合的重要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持 。
政策还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创新,鼓励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支持发展 “南果北种” 特色种植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模式,穿芳峪镇悦水梦园度假区借助政策支持发展 “南果北种”,实现四季有花可赏、有果可摘,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新了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形式。一些地方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相结合,推出 “农业科普游” 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农事活动,受到了游客的广泛欢迎。
市场拓展:提升品牌,开拓多元渠道
当农文旅融合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拓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政策在这一阶段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助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开拓市场渠道。政策支持下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农文旅融合项目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漳平市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暨樱花文化旅游节,通过政策推动吸引各方资源,提升了当地农文旅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
政策还积极助力搭建营销平台,拓展市场渠道。一些地方政策推动乡村旅游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推广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江西探索 “农文旅购” 养老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搭建直播平台,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厨房的销售通道,推荐江西的高品质农产品,拓展了农文旅市场。一些乡村通过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推出线上预订、线下体验的服务模式,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发布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和点赞。
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各方利益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标。政策在这一阶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保障多方利益平衡,为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政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在森林旅游发展中,政策要求采取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限制游客数量,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文化遗产,政策支持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雷平镇结合本地民俗文化,对相关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相融合 。
政策还注重保障农民、企业和游客等各方利益,促进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在 “村企共建” 模式中,政策规范合作机制,确保村集体和农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合理收益,同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提升游客体验,实现三方共赢。通过政策引导,一些乡村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旅游收入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村民,提高了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游客也能在乡村旅游中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促进了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政策机遇,展望农文旅未来
政策的东风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推动了各地农文旅项目的蓬勃发展,还在产业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乐清北塘村的村企共建模式,到四会市对乡村特色资源的挖掘利用;从漳平市的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到天津乡村旅游的片区化发展,再到开平的创新产业平台构建,这些成功案例都充分证明了政策的强大引领力和推动力。
对于相关从业者来说,当前正是投身农文旅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应敏锐地把握政策机遇,深入研究政策导向,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里,勇敢地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农文旅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完善,农文旅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农文旅融合将不断深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让我们共同期待农文旅产业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