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乡村发展正迎来全新的变革浪潮,而农文旅融合,无疑是其中最为强劲的一股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内需置于 2025 年重点任务之首,着重强调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这一政策导向,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前行道路,凸显出其在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尽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阵地。而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巧妙地将农业的质朴、文化的底蕴与旅游的活力融为一体,为农村消费市场的激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价值,使农业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休闲旅游等多元化领域延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仅能够吸引城市居民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还能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拉动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如今,农文旅融合已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形成了燎原之势,成为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各地纷纷立足自身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果。从江南水乡的古镇古村,到北方草原的民俗村落;从西南山区的特色梯田,到东北平原的生态农庄,一幅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些成功的实践案例,不仅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让我们看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可能。
多元模式: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
在农文旅融合的这场变革中,各地纷纷施展浑身解数,创新出多元的发展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从新业态的蓬勃兴起,到新产品的精心培育;从新场景的匠心塑造,到新趋势的积极引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惊喜。
新业态拓展:创新融合形式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通过打造 “农业 + 旅游”“农业 + 文创”“农业 + 健康”“农业 + 深加工”“农业 + 物流” 等融合发展新形式,余杭区加快探索 “区属国企 + 强村公司 + 市场” 联动发展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电商直播和 “低空 + 文旅” 等消费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也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提升。产业协同的放大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 “乡村产业 + 城乡空间 + 多元主体” 的深度融合,成为促消费、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新产品培育:挖掘乡村文化宝藏
余杭区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乡村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突出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持续打造农文旅特色 IP 。围绕稻子、茶叶、梨子、桃子、竹子等传统产业,推动径山茶、“小热昏” 等文化品牌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农特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自然特征,还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富民增收、提振消费的特色产品。
同样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的,还有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宿城区紧抓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契机,全力打造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蝴蝶兰种植项目 —— 蝴蝶兰大世界。如今,二期项目已正式运营投产。该项目采用 “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 的发展模式,为 500 多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蝴蝶兰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当地的主题餐厅、农家乐、采摘园也跟着火了起来。
新场景塑造:打造沉浸式乡村体验
余杭区永安稻香小镇依托永安村丰富的稻田资源和自然环境,逐渐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该景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围绕 “以农业为本色、以文化为底色、以旅游为特色,形成立体化产业生态” 的目标,打造具有特色的农耕文化体验、产品深加工体验、农业自然科普等沉浸式场景,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亲身参与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探索出一条从 “环境美” 到 “发展美” 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老姆登村,同样在新场景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老姆登村是一个具有浓郁怒族风情的村寨,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浓郁。当地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相继建成 50 家农家乐、客栈,并通过采取 “村集体 + 农户” 的模式,打造了集非遗展演、篝火晚会和夜市摆摊为一体的 “老姆登之夜 —— 民族文化集市” ,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和旅游体验。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让这片秘境峡谷热闹了起来,也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
新趋势引领:拥抱绿色与数字消费
当下,绿色消费、数字消费是我国消费发展的新趋势,而农文旅融合与这两大趋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余杭区已入选全国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高效试点创建名单,同时依托省内数字经济的区位优势,构建了数字消费新生态 。以培育 “农业 +”“数字 +”“低空 + 文旅” 为基础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把绿色消费和数字消费的理念贯穿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体验到智慧化的旅游服务,感受到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新趋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实践成果:各地农文旅融合的精彩答卷
区域发展亮点:特色举措与显著成效
天津市积极推进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12 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有序建设,49 个项目投入运营 。西青区 “非遗古韵,年画之乡” 示范片,以灯展与年画为特色,不断更新迭代,吸引游客;蓟州区将冰雪 “冷资源” 转变为旅游 “热经济”,全域内三大滑雪场和 6 个特色冰雪项目景区吸引八方游客;宝坻区全力推进 “四小镇” 建设,将大片林区转变为景区,重点发展潮白河沿线 25 个村的乡村旅游,通过农旅融合,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丽江市始终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出台旅游条例等政策文件,编制完成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规划 。通过健全完善综合监管、行业自律等 5 项机制,落实 30 天无理由退换货等制度,全力净化旅游环境。上半年,丽江市 “一部手机游云南” 平台办结涉旅投诉同比下降 12.3%,监测涉旅舆情下降 31.9%,退货申请和受理件分别下降 11.89%、13.35%;全市接待游客 3990.4 万人次、同比增长 8.5%,旅游总花费 625.5 亿元、同比增长 23.8%,旅游市场呈现 “三降两升” 的良好态势。同时,丽江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多条乡村旅游线路,发展农文旅沉浸式体验产品,2023 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2723.31 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 520.71 亿元,旅游业直接从业者达到 10 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 30 万人。
江苏省在 2025 年春节假期,休闲农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省接待游客超 3970 万人次,综合收入 64.1 亿元,同比增长 12.2% 。江苏各地凭借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将传统年俗转化为文旅吸引力。徐州丰县的非遗市集汇聚 40 余家摊位,糖人、蜂糕等传统美食与国潮文创同台亮相;无锡九龙湾花彩小镇的 “非遗闹新春” 灯会,通过打铁花、鱼灯巡游等表演,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日均游客量激增;盐城荷兰花海的 “ 非遗中国年” 以郁金香花海为背景,结合舞龙舞狮、纳祥献礼等民俗活动,打造出 “如梦似幻 ” 的文化场景。此外,江苏休闲农业还通过 “农业 + 旅游” 模式,深度实践农旅融合。盐城盐都区的 “空中草莓” 采摘园成为热门打卡地,整洁的环境与高架种植技术既提升了采摘体验,又推动了农产品溢价;南京六合区的田园乡村将草莓采摘与雨花石科普研学结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民宿经济同样表现抢眼,宜兴市通过全域公共交通免费政策,带动上川一舍民宿预订率超 95%;南京高淳区春牛农家乐单店综合收入近 10 万元,餐饮、住宿与农产品销售形成闭环。
特色项目剖析:深入挖掘成功经验
广东省新兴县天堂镇积极探索 “农文旅 +” 融合之路,携手佛山大学人文学院创客团,开展 “农文旅宣传 + 公益直播” 的 “返家乡” 社会实践活动 。创客团一行沿着天堂镇精心设计的 “科普研学路线” 进行系统调研,选取天堂奶牛场、天堂小镇旅游景区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开展实地调查。天堂奶牛场占地 360 亩,总投资 2 亿元,存栏奶牛 3000 头,是集智慧高效、生态示范、种养结合与科普研学多功能于一体的示范项目。其 “农文旅 +” 模式的特色在于将先进的养殖技术与旅游、科普教育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也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思路。通过 “宣传 + 直播带货” 的方式,推动天堂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崖口村,在农文旅融合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崖口村以打造 “海鲜 + 美景” 的特色品牌为目标,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渔业相结合 。近年来,崖口村通过发展海鲜美食、乡村民宿、稻田观光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崖口村还注重品牌建设,通过举办美食节、稻田音乐节等活动,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崖口村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发展,除了传统的农业和渔业,还发展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则通过整合资源,与多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晋宁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如古滇文化遗址、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等。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旅游企业合作,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如古滇文化旅游区、滇池湖滨生态旅游带等。同时,晋宁区还注重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了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农事活动的乐趣。通过项目合作,晋宁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产业融合效益:推动三产融合与增收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以发展 “紫云英 +” 产业为着力点,聚焦紫云英种子、紫云英观光农业、紫云英蜂蜜产品等产业,全力推进紫云英产业融合发展 。2024 年冬季,罗定市种植的万亩紫云英陆续盛开,紫色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为进一步挖掘紫云英延伸产品,罗定市罗镜镇加快发展 “紫云英 + 蜂蜜”“紫云英 + 蔬菜”“紫云英 + 药物” 等产品深加工。紫云英翻压还田,可替代下茬作物 10%-30% 的氮肥,减少次年早稻施用复合肥 10-20 斤 / 亩,稻谷增产 80 斤 / 亩左右,增产幅度平均可达 10%。“紫云英+” 产业不仅推动了三产融合,还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
昆明市西山区青鱼社区则探索出了 “以水兴业” 的发展模式 。青鱼社区位于滇池湖畔,水资源丰富。当地依托滇池自然资源,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如游船观光、水上运动等。同时,青鱼社区还注重渔业与旅游的融合,推出了渔家乐、鱼产品加工等项目。通过 “以水兴业” 模式,青鱼社区实现了渔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三产融合发展。2023 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150 万元,较上一年增长 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5 万元,较上一年增长 10%。“以水兴业” 模式不仅让青鱼社区的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也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关键要素:推动农文旅融合的核心力量
农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多个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科技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支撑,文化传承赋予其深厚的内涵,环境整治则营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农文旅融合不断向前发展。
科技创新:为农文旅融合赋能
在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的 “新春第一会” 上,各界代表围绕 “用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高质量发展” 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专家们指出,科技创新在农文旅融合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提升产业效率方面,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提升旅游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科技的应用更是带来了无限可能。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出沉浸式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再如,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拓展旅游市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石
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的张志全,作为山东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入选 2023 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 。他初中毕业后就进入柳编行业,经过 20 多年的打拼,将公司发展壮大,出口创汇额在临沭县柳编行业名列前茅。张志全依托欧拉柳编艺术创意项目,打造了临沂欧拉农场,成为集柳编工艺品展销、艺术文创等于一体的柳编产业特色景区。他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拓展市场,推动了柳编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的魏惠君,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阳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她在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魏惠君参与创作的和美侨乡 —— 汕头风采百米剪纸长卷,多角度展示了侨乡风采。她还积极推动剪纸与文创产品的结合,让古老的剪纸技艺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传承:驱动农文旅融合的灵魂
各地在农文旅融合中都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如前文提到的老姆登村,充分利用怒族的非遗文化,组建非遗展演队,推出 “非遗展演 + 篝火晚会”,成为老姆登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传承了怒族的传统文化,还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江西省南丰县则在农家书屋数字化与文化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南丰县以农家书屋为依托,打造 “15 分钟乡村阅读圈”,通过数字化手段,丰富了农家书屋的藏书资源,让村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同时,南丰县还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等,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内涵。
环境整治:助力农文旅融合的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八达镇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八达镇组织党员先锋队、志愿者等力量,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城区环城路等薄弱环节的人居环境。通过清理垃圾、清运杂物、整治乱堆乱放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卫生状况,营造了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旅游环境。
八达镇还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推行和长效化管护机制,持续夯实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队作用,深入开展综合治理工作 。通过这些举措,八达镇不断提升乡村的 “颜值”,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挑战与策略: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现存问题:同质化竞争与创新压力
尽管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同质化竞争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部分地区在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开发上缺乏独特的创意和差异化的定位,导致项目内容相似,缺乏吸引力。一些乡村旅游景点都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传统项目为主,缺乏特色和新意,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服务品质有待提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文旅融合项目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然而,目前一些项目在服务设施、服务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例如,部分乡村民宿的卫生条件差、设施陈旧,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持续创新压力大同样是农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游客的需求不断更新,农文旅融合项目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吸引力。但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一些资金和技术相对薄弱的地区来说,创新难度较大。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缺乏创新,逐渐失去了游客的青睐,发展陷入困境。
解决思路:挖掘独特性与优化服务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深入挖掘在地文化独特性是关键。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应充分挖掘这些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历史故事等,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和体验性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
加强人才培养也是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可以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文化和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优化服务体验是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加大对服务设施的投入,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完善景区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建立长效创新机制是推动农文旅融合持续发展的保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文旅融合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同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和推广,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未来展望:农文旅融合的美好蓝图
发展趋势:绿色、数字与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农文旅融合将在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态势。
在绿色发展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农文旅融合项目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通过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如森林康养、湿地观光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农文旅融合项目还将积极探索绿色能源的应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将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旅游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营销,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精准推送旅游产品和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导游、智能客服等应用,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此外,数字技术还将为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开发虚拟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旅游产品,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
产业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拓展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空间。农文旅融合将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文化和旅游三个产业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与教育、体育、康养等多个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研学旅游,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展体育旅游,举办乡村马拉松、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吸引体育爱好者前来参与,同时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康养旅游,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开发康养度假产品,为游客提供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多元化发展,提升项目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前景展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农文旅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农文旅融合,能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农业增效方面,农文旅融合可以拓展农业的功能和价值,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生产型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型转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农文旅融合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农民增收方面,农文旅融合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农民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活动,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此外,农文旅融合还可以带动农村电商、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
在农村繁荣方面,农文旅融合能够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同时,农文旅融合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农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它不仅能够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我们鼓励各地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文旅融合将在乡村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