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从“空心村”到乡村振兴样板的逆袭之路

2025-02-18

袁家村的前世今生

袁家村,这个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的小村庄,曾经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村民生活困苦的 “空心村”。村子地处渭北旱腰带,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农作物产量极低,村民们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 。上世纪 70 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打井找水,积肥改土,粮棉产量跃居全省前列,甩掉了贫困帽子。八十年代,袁家村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一度成为陕西著名的 “富裕村”“小康村”。
然而,好景不长。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高耗能、高污染的村办小企业陆续破产倒闭。2000 年以后,集体经济萎缩,袁家村逐渐沦为一个 “空心村”,村上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房屋破败,土地荒芜,村庄一片萧条景象。
直到 2007 年,新任党支部书记郭占武的出现,为袁家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郭占武敏锐地察觉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决定带领村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从此,袁家村踏上了从 “空心村” 到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的华丽转身之旅 。

产业共融:三产联动的发展路径

(一)乡村旅游为突破口

袁家村的产业发展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2007 年,袁家村在郭占武书记的带领下,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他们从农家乐起步,以关中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了特色小吃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美食、体验民俗文化。
为了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游客的体验感,袁家村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他们打造了 “月光下的袁家村”,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建设酒吧街,力推夜娱、夜市、夜读,实现了乡村旅游从 “阳光里” 到 “月光下” 的跨越。同时,袁家村积极发展住宿产业,引进五星级瑞斯丽温泉酒店,打造高中低档全覆盖、各具特色的民宿群,目前已有天井式北方民居、关中土炕房、北欧风情民居等 30 多家高品质特色民宿 ,让更多游客从 “半日游”“一日游” 发展为 “过夜游”。此外,袁家村还持续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动物园、高空漂流、关中大观园、VR 体验、滑雪等旅游项目种类多样,满足各类游客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二)二产加工与一产种养殖协同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袁家村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发展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产业,实现了二产加工与一产种养殖的协同发展。
袁家村采用 “前店后厂” 的模式,由村里的加工企业为店家提供面粉、辣椒、油、醋、粉条等原材料。目前,袁家村已经拥有超过 10 家食品加工厂,年产值超过亿元。这些工厂不仅为村子里的小吃生产提供食材,还成为袁家村城市体验店的货源地。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拉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袁家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整合周边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殖产业,为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

(三)品牌塑造与产业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袁家村” 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其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 20 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 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 “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 “农” 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提出了袁家村品牌 + 创新团队 + 资本 + 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他们积极引入创新团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通过与资本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品牌影响力 。袁家村还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村民共治与发展共享

(一)自我治理的管理模式

袁家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我治理管理模式。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发展的主体,承担着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等重要职责。同时,袁家村还成立了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如农家乐协会、小吃协会、民宿协会等 。这些行业协会在村集体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它们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对商户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小吃协会会定期对小吃商户进行检查,对食材的采购、加工过程、食品卫生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商户整改 。通过这种自我治理的模式,袁家村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秩序和旅游环境,保障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收入分配方面,袁家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村民的共同富裕。村民可以通过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经营生意等多种途径获得收入。袁家村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 38%,其余 62% 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村民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 。2022 年,袁家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5 万元,其中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 40.1%。这种收入分配模式,让村民充分享受到了乡村发展的成果,缩小了贫富差距,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精神文明建设

袁家村在注重物质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村党支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组织村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袁家村还积极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村里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社火表演、秦腔演出等,让村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关中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

袁家村模式的推广与借鉴意义

袁家村 “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的成功,为其他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为其他乡村地区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产业作为突破口,通过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一些具有自然风光优势的乡村,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结合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袁家村的自我治理管理模式和收入分配机制,保障了村民的利益,实现了共同富裕。这对于其他乡村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让村民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同时,要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让村民共享乡村发展的成果,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袁家村注重品牌塑造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其他乡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应重视品牌建设,挖掘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 。
当然,袁家村模式的推广也面临一些挑战。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存在差异,在推广袁家村模式时,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和调整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袁家村模式在推广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阅读2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