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村融合:打造美丽乡村的新密码

2025-02-18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已成为构建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的关键路径。“景村融合” 理念的提出,更是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契机,通过强化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等五大路径,实现村域综合规划整治、复合型旅游开发以及乡村文化品牌塑造,助力打造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美丽乡村。

一、“景村融合” 到底是什么?

美丽乡村,是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乡村面临着边缘化、空心化,传统农业衰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根据乡村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乡村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和居住生活相互依赖、融合的有机系统。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独特的文化和物质遗存,既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力。但当前乡村旅游存在追求短期利益,破坏乡村传统和景观环境的现象。

美丽乡村建设通过 “五位一体” 建设,构建富有记忆的乡村地域场所。“景村融合” 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合二为一,以景区标准建设乡村,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达到融合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景村融合” 的独特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实现村庄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体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大功能。“景村融合” 把景区与乡村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和利益互显的共同体。
  • 空间互应:依托村庄本体开发国土空间,让景区和乡村在空间上相互叠合。

  • 资源共享:开发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等旅游资源,让村民与游客共享。

  • 要素互补:乡村生活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既有重叠,又能互补。

  • 利益互显:满足村民与游客利益诉求,保持乡村持续、和谐发展。

三、“景村融合” 怎么落地实施?

“景村融合” 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在强调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要重视物质景观空间与文化特色的传承。可通过以下三大举措实现发展目标:
  • 强化村域综合规划整治:整合乡村资源,以推动旅游发展、富村富民为核心,进行村域综合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

  • 强化复合型旅游开发:挖掘乡村人文风貌、地理文脉和民俗风情等特色,结合游客需求和旅游发展趋势,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及乡村度假等复合型旅游。

  • 强化乡村文化品牌塑造:深挖乡村文化遗存,将特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传承地方文脉,在村容村貌及景观改造中注入乡村特色文化,让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旅游景区特色营造的有效途径。

四、“景村融合” 的具体路径

基于 “景村融合” 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协调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寻求乡村现代化与旅游乡土性、乡村景观保护与旅游产品创新、乡村生活服务设施均等化与旅游服务设施体验化的平衡。这就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公共景观及基础服务设施,形成 “以景带村、以村实景、景村互动” 的发展模式,主要路径如下:
  • 强化乡村总体功能定位:明确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与目标,推动景村互动发展。

  •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界定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发展边界,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

  • 明确景区与乡村的主题形象:塑造文化特色和营建核心旅游吸引物,以景带村发展。

  • 创新旅游产品: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和景区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与旅游业互兴发展。

  • 完善景区与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游客的生活与休闲需求,实现主客共享公共服务设施。

五、景村融合,未来可期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核心吸引物,在我国发展态势迅猛。它对保护乡村景观生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 “三农” 问题、推进农村 “精准扶贫” 的有效途径。
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探寻两者的契合点,推动融合发展,能让乡村成为诗意栖居的旅游休闲场所。基于 “景村融合” 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强化了乡村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村庄规划内容,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我们期待更多美丽又充满活力的乡村在 “景村融合” 中诞生!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