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开局之年,乡村振兴究竟怎么做?

2025-02-14

政策引领:把稳乡村振兴 “方向盘”


在乡村振兴这场持久战中,政策是指引方向的 “灯塔”。2025 年作为关键的开局之年,中央与地方政策相互配合,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中央层面,虽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尚未正式亮相,但从前期释放的信号和过往政策脉络来看,其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愈发清晰。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 “三农”,为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定调。在粮食安全领域,持续深化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不仅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农民增收方面,大力扶持 “土特产” 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 2027 年)》更是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到 2027 年,要在产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 年,实现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规划为乡村振兴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乡村人才等九个维度,系统部署了 34 项重点任务,确保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政策。以北京顺义区为例,2024 年在乡村振兴诸多领域成果斐然,粮食生产实现 “三增长”,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位居全市前列。2025 年,顺义区依据自身农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围绕 “稳播面、提单产、建设施、抓示范” 推进农业发展,调整蔬菜产业结构,稳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富民增收上,加强 “三资” 管理,开展土地承包延期试点;在乡村建设方面,推进示范片区建设,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贵州省提前下达 2025 年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77400 万元,明确资金用于支持当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并强化资金监管和绩效管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产业升级:激活乡村发展 “新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开局之年,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一方面,立足乡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许多地方充分挖掘本地独特的自然、文化和产业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比如,一些山区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些地方依托特色农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像赣南脐橙,通过品牌建设和深加工,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各地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智慧农业蓬勃发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自动控制灌溉、施肥,既节约资源又提高产量。同时,各地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纽带,连接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一些地方还将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出农事体验、研学旅行、田园康养等新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人才培育:注入乡村振兴 “源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开局之年,各地纷纷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0250212


在人才培育方面,加强涉农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涉农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的专业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头雁” 项目,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许多地方组织农民参加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电商运营培训等,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鼓励和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为乡村带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活力。通过提供创业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平台等方式,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在人才引进方面,各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人才服务乡村的长效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定期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生态优化:绘就乡村美丽 “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开局之年,各地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0250212

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农民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生产方式,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护土壤和水源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例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用于农田施肥,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确保农业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在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方面,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许多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在污水处理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治理农村污水。此外,加强乡村绿化美化,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打造绿色乡村景观,提升乡村生态品质。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等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些地方依托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开发森林旅游、水上娱乐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还有些地方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文化繁荣:厚植乡村文明 “软实力”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开局之年,各地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乡村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手工艺等进行普查和登记,建立保护名录,加大保护力度。修缮古老的村落、庙宇、祠堂等建筑,传承和弘扬乡村的历史文化。挖掘和整理乡村的民俗活动、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培训班等方式,让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将现代元素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活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传播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比如,一些地方通过拍摄乡村短视频、举办网络直播等方式,展示乡村的美景、美食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同时,鼓励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开发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如乡村主题的手工艺品、文化纪念品等,既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弘扬文明新风尚。开展文明家庭、最美乡村人物等评选活动,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